一位志愿军老战士的援朝征途——无锡博物院藏吴志勤赴朝抗美日记
最近,电影《长津湖》热映。影片中激烈的战争场面让人血脉贲张,而“穿插七连”坐火车一路北上,并在入朝后战胜严寒、敌机空袭等种种困难按时完成任务的经历同样令观众印象深刻。无锡博物院也珍藏着一本记录有志愿军部队入朝参战情况的日记。日记作者吴志勤时任志愿军第24军70师209团二营教导员。这份珍贵的文献记述了吴志勤1952年9月随部队从国内驻地出发,直至11月在朝鲜执行防御任务期间的亲身经历。现撷取日记的几个片段,我们从中能一睹69年前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和他的部队在入朝征途上的风采。
★这段文字记述了二营9月3日自浙江驻地出发坐火车北上,到达中朝边境集结的过程:
“忙了几天,终于三号自平湖出发,于嘉善住宿了一夜,四日上午十时登车……下午二时开车,于真如吃晚饭,五日上午在无锡停车至一时,我下车停留了片刻。久别的故乡,虽于车上逗留不久,但却使我非常留恋。五日(疑为六日)早晨于南京轮渡到浦口,在江中看到茫茫的长江滚滚的流去,使我回忆起一九四九.四.十九.晚渡江的情景,那时是如何的浩荡雄壮。白天经过了淮河铁桥,晚上经过了黄河大铁桥,到达了华北地区,望去一片平原。晚上火车驶过天津市,灯光密布,真使人感到祖国是如何的伟大。六日晚经过了山海关,七日经过沈阳,至八日中午十二时到达目的地。”
★这是9月18日这天二营跨过鸭绿江入朝的历史性时刻,作者把这一天称为“伟大的一日”:
“部队一时半吃晚饭完毕,二时全营集合,作了简单有力的动员,部队都齐声的高呼‘跨过鸭绿江’。有的同志看着山涧的清水,脱着鞋子讲:‘洗一洗祖国的水,出国跑路更有劲。’四时部队整装出发,通过辑安街道,至鸭绿江边,远远就听着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走至鸭绿江桥,部队在高唱着勇(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嘹亮的歌声下,整齐着步伐,跨过了鸭绿江的木桥。我站在桥上,向下看去,水势湍湍的急流着。向两边看去,两面高山耸峙,气势雄伟。我在桥上,感到如对岸被美国鬼子占领了,仅隔一条涧水,祖国是如何的危险。走过木桥,有一位战士回头望着祖国高喊着:‘亲爱的祖国再见吧’,有的讲:‘亲爱的祖国,握别了,不打倒美帝国主义誓不回国。’离开了祖国,出了一个国,祖国的思念在脑子里更明确起来了……战士吴海深在出发前抓了一把草,放在背包里,讲‘这是祖国的草木,我要很好的爱护他。’”
★在朝鲜境内的秘密行军中,部队因为目标暴露,遭到敌机的空袭:
“10.4,园洞,六十多里。由于有一辆汽车白天行驶,被飞机发现了目标,四架飞机对□□打了一下,把汽车打毁。”
★还有部队行军途中,在朝鲜老百姓家度过中秋节的温馨时刻:
“10.3,新观里,六十里。住家老百姓对我们相当热情,该家姓名金观喆,请我们吃了米酒,并讲今天为中秋节。大家讲话虽不懂,但互相的心里是很热情的。……今年的八月中秋是默默的过去了。幸亏驻家老百姓和我讲了才知道,并还算喝了一杯酒,以欢渡中秋。”
★10月8日,二营完成行军,抵达集结地:
“10.8,到达□□,为整个行程的集结地。入朝参战,长途负重行军,连续了十九天,克服了各种困难,胜利的到达了集结地。”
读着这些文字,我们仿佛也跟随这支部队,从江南水乡来到东北大地,从鸭绿江畔的木桥走向朝鲜的深山密林,在异国他乡过节,与朝鲜人民同欢乐。之后的战斗中,二营付出了远比电影中“穿插七连”更大的牺牲。1952年底,冒着严寒,二营开赴朝鲜中部五圣山地区,守卫著名的上甘岭阵地,并参加了1953年的夏季反击作战,作为先锋营,与敌血战两天两夜,歼敌两千余人,全营最后仅剩20多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安宁而流血,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平安幸福而牺牲。这些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
日记的作者——无锡籍抗美援朝老战士吴志勤
日记封面
日记中记述的二营入朝经过——“伟大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