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有“梨”貌——顾景舟制紫砂梨形壶
茶客们常言“手中无梨壶,难以言茗事”,可见大家对梨壶的喜爱之情。梨壶,顾名思义是一种梨形的象形壶,它圆中颇见风骨,包容了艺术对岁月的诠释,从中寻觅茶禅生活的气息。无锡博物院所藏顾景舟制紫砂梨形壶即为其中的翘楚,该壶通长16.5,腹宽10.8,高10.5厘米,为紫砂大师顾景舟民国时期所制。
底款:墨缘斋意堂制
端把款:景记
此壶型秀美雅致,朱泥砂色纯正,胎质细腻油润。全壶通体光素,腹部圆鼓呈梨形,截盖拱起,与壶身契合紧密。圆球形钮,弯嘴朝天,圈把呈圆弧状,弯曲自然,弧线流畅优美。流、把与器身结合处平滑无痕,浑然天成。通体观之,全壶光洁柔滑,显得文静秀气。壶底两行六字篆书阳文印款“墨缘斋意堂制”,把下钤“景记”小章,为顾景舟大师早期作品杰作。
明 永乐甜白釉梨形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明 永乐鲜红釉瓜棱梨形执壶(修复)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清 紫砂梨形壶 故宫博物院藏
梨形壶的造型,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认为,“梨式壶,壶式之一,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因形状似梨而得名”。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也说:“梨壶——因造型类似梨而得名。元代始烧造,其后历明、清两代,经久不衰。”作为一种传统器形,想要在众多壶中脱颖而出仅有壶形是不够的,壶色、壶质、壶韵尤为重要。
顾景舟大师
本壶的作者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顾老出生于宜兴上袁村的一个紫砂世家,祖辈都是制壶好手,其在紫砂壶艺上有极为高深的造诣,20岁时即跻身于紫砂名工之列,随后至上海仿制历代紫砂名作,此件作品应是居沪时期所做。顾氏作品风格多变,施艺技法严谨精湛,其将工艺之理、文化之理融入紫砂制作过程,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亦为国际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此件景舟梨形壶为2008年无锡博物院建院之时特意征集而来,该作填补了锡博顾景舟作品的空白,使锡博所藏历代紫砂名家名作系列更为完善和丰富。
参考文献:
冯先铭:《中国古陶瓷图典》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赵岳:《紫音希声:顾景舟紫砂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