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千年流芳,笔与墨的传承①

时间: 2025年03月18日 浏览次数: 512

6401.jpg180Px.png

一支毛笔,一锭墨,一叠宣纸,一方砚台,构成了文房四宝,它们静静地散发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笔尖轻舞,记录着千年时光的流转与星辰的轨迹;墨香袅袅,随着研磨的动作,渐渐弥漫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今天,让我们先从笔和墨开始,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

一、文房四宝——笔

毛笔,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书写工具。它既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字和图像记录的需求,同时又是兼具艺术。

我国的毛笔出现很早,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彩绘陶器,所绘图案流利清晰,粗细有致,这不是竹木削成的笔所能做到的,推测此时可能已出现毛笔的雏形了,其后商周时期的甲骨和竹简上都出现了明显用毛笔书写文字的痕迹。

bba0d69c6a7c74aee6429fa6520c8483_640_wx_fmt=webp&from=appmsg&tp=webp&wxfrom=10005&wx_lazy=1&wx_co=1.jpg

仰韶文化陶器鱼纹盆

2.jpg

毛笔书写的甲骨文

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时期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当时的毛笔,笔管竹制,用麻丝将兔箭毛包裹在竹杆外周,形成笔头,毛锋挺而坚,笔管上则髹以漆作为装饰。

3.jpg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时代毛笔

晋代,安徽宣城出产一种以紫毫兔毛为原料制成的紫毫笔,其特点是笔锋较短,尖挺耐用。白居易作《紫毫毛》诗:“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发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这一时期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兔毫为主,虽蓄墨较少,易干枯,却因其刚硬的笔锋,适合书写劲挺的字迹。

4.jpg

宣城紫毫

从隋唐至宋,毛笔的制作经历了从短硬到长锋,再到软熟的转变,每一支笔都凝聚了制笔人的匠心与智慧。此后,毛笔依旧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演变:元代毛笔多追求刚劲有力,笔锋硬挺,适合书写行草书体;到了明代,制笔工艺进一步提升,更注重笔锋的柔韧与细腻,出现了更多适合工笔画和小楷的精致毛笔,展现了毛笔艺术的不断精进与多样化发展。

由于毛笔易损,不易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古笔可谓是凤毛麟角。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名为“镂管骈珍”的明嘉靖彩漆云龙笔,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成为了藏品中的瑰宝。笔管笔套通体以黑漆为地,用彩漆金边描绘山海、云龙戏珠纹,笔管上方,金漆题签楷书“大明嘉靖年制”款,笔腔和笔套插口端均镶有金扣,总体色彩深沉典雅富丽。笔毫的形状独特,呈现出细腰葫芦的形态。这一对笔被装在一个木盒中,盒上刻有字并填有彩色图案:“镂管骈珍”。这支笔不仅是明代工艺美术的杰作,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5.jpg6.jpg

明嘉靖彩漆云龙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今,毛笔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便捷的现代书写工具。然而,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手握一支毛笔,书写世间人物事,留下一幅幅散发墨香的瑰丽画卷,依然是无法替代的文化体验与艺术传承。


参考文献:

[1]鲁珉.笔墨纸砚的千年韵味

[2]王熙林.毛笔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国家博物院,2020-11

[3]予心.文房四宝——墨

[4]程方平. 闲话文房四宝•墨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权侵删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8583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