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抗日义勇军连队政治教材

时间: 2017年08月27日 浏览次数: 2297

油印,纸本。长19.5厘米,宽13.5厘米。

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是抗战初期由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直接领导的一支抗日武装部队,也是新四军进入无锡地区较早的一支部队。“江抗”的前身,起源于江阴、武进地区的梅光迪部、朱松寿部、承寿根部的三支地方抗日武装,在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的指导帮助下,通过整编,正式命名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军”(简称“江抗三路”),这是被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最先授予“江抗”番号的部队。

1939年5月1日,为执行党中央对新四军“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新四军一支队第六团700余人在团长叶飞的率领下,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部队到达武进南部戴溪桥,与在当地活动的“江抗三路”汇合,两支部队进行整组。为防止国民党顽固派阻挠新四军行动,部队沿用“江抗”的番号,六团对外称“江抗二路”。

1939年5月8日,“江抗”1000余人到达无锡梅村。部队以梅村一带为基地,在地方党的密切配合下,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打击日伪,坚决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江抗”还发挥政治优势,广泛宣传群众,派出政工干部协助地方党开展民运工作,培养抗日积极分子,发展党员,促进地方党的发展和群众性抗日活动的深入开展,开创了东路地区的抗战新局面。

“江抗”东进作战,既扶持了地方,又发展了自身。在“江抗”东进的5个月时间里,部队从东进时的1000余人逐步发展到5000余人。这些新扩编人员,主要来自收编的地方武装和地方党动员参军的当地青年。“江抗”为了加强基层士兵特别是新扩编士兵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印发了这本连队政治教材,这是“江抗”东进无锡地区后不久编写的,名为《学习革命的优良传统》。

为适应部队基层士兵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许多人参加革命时间不长的实际情况,在这本教材里,没有大篇的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而是用通俗易懂、简单扼要的问答形式,解答了革命军队的特点、新型人民军队同旧式军队的区别、部队的政治制度、内部关系等问题;解答了如何发扬部队的艰苦奋斗、模范执行纪律、自我牺牲和英勇战斗等革命优良传统,是见证“江抗”加强连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珍贵实物。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18785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