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疫苗怀疑”

时间: 2019年10月14日 浏览次数: 1279

自2018年底开始,美国东北部各州相继暴发了“20年来最严重的麻疹疫情”。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26日,美国已经确诊的麻疹病例达到704例,创下25年来新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麻疹患者年龄不到5岁,超过500名麻疹患者从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接连发生的疫苗安全事件,引发了部分公众的恐慌与质疑,反疫苗情绪被一次次点燃,科学界正面临一场艰苦的战斗。

可一旦减少疫苗接种,将给自己的孩子,别人的孩子带来更严重的风险。在质疑过后,我们更需要理性地思考。

图片23.png

乙肝:感染3亿人的病毒,与靠人体实验堆出的疫苗

疫苗是医学史上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甚至消灭了某些顽固的疾病。但人们对疫苗的非议却依然存在,在乙肝这件事上就能体现。他们以为乙肝不会恶化不具有危险,而对中国约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视而不见。

因为不够了解,我们对于乙肝的恐怖也不够清楚。我们常说“乙肝三部曲”——乙肝、肝硬化、肝癌,从健康的身体到病恹恹实在太近。

即使不是直面病魔的折磨,也会面临世人眼光的不善。病毒携带者们被迫挑起乙肝的重担,他们可能面对的是不近人情的疏远,但又对此无可指摘。对于感染者,我们还未完全弄懂乙肝的发病机理,没有办法做到根治,幸运的是,在这之前我们就成功研究出了乙肝疫苗,让我们能够在未来逐步消灭它们。

智力障碍儿童学校中的疯狂实验

美籍科学家布隆博格揭开了疫苗研发的序幕。1965年,布隆博格正在澳洲大陆研究血清抗原与感染疾病之间的关系。他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抗原,这种抗原正常人体内并没有。他将这种抗原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Aa)”,通过一系列研究调查,他发现Aa极有可能与乙肝病毒有关。

Aa还确实启发了另一位研究者索尔·克鲁曼。不过他的研究始终伴有争议,他因为用智力障碍的儿童作为受试者而备受指责。在了解他的争议人生前,还得了解一下史坦顿岛的威洛布鲁克州立学校,这间为他提供了受试者的学校。

图片24.png

索尔· 克鲁曼,当时在业界享有盛名, 著有200多篇科学论文,还拿过国内外许多奖项。

这所学校本是一间退伍军人医院,从1951年被改为智力障碍儿童学校。学校境况出了名的糟糕,64%的人无法自理,过半的人没有接受过卫生培训。稠密的人口与糟糕的环境,让这里传染病风行。

当时50多岁的克鲁曼受校方邀请,调查孩子们在校感染传染病的原因。他在学校建立了实验室,最初的调查发现,学校内90%的孩子患有肝炎。他突然意识到,这的环境其实挺适合人体实验,带病血清来源充足、受试者感染成功率也更高。于是,他选择25名智力障碍儿童作为受试者,注射了乙肝患者血清的孩子们仅有一人没被感染。

关于甲肝与乙肝的差异,便是他通过研究孩子们的症状得出的,以此写下的文章《传染性肝炎:两种临床上、流行病学上和免疫学上都截然不同的感染》,被誉为乙肝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这项研究也为他制作疫苗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多种尝试后,他发现将患者血清稀释后加热,乙肝病毒会被灭活,而表面抗原活性仍在。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保有稳定抗原而失去活性的病毒有着另一个名字——疫苗。

他先在孩子身上注射疫苗,然后再注射含病毒的血清。疫苗果然不负众望,为孩子们提供了免疫力,这是人类首次制成乙肝疫苗。

极具争议的伦理

他的成果震撼了当时的医学界,没有人介意他用孩童作受试者。直到十年后,一位醉心于推动医学伦理学的科学家站出来质疑了他的实验。医学伦理学认为,实验不该削弱受试者,更何况直接注射带病毒的血清。

但克鲁曼晚年自辩时,他认为他的实验并没有剥夺孩子们应有的权益。当然,实验的过程总归是收集了感染物,喂给不能自理的孩子以诱发疾病。再怎么充分的照顾,以孩子为受试者仍在挑战着人们的承受底线。何况克鲁曼并未研发出足以普及的乙肝疫苗。

稀释加热的方法,固然能将血清制成疫苗。但显然,在人体血液之中需要注意的远远不止乙肝病毒一种。克鲁曼为击败乙肝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吧!疫苗界的巨擎莫里斯·希勒曼是接下来的主角。

在谨慎与质疑中艰难前行

美国微生物学家希勒曼所在的默克研究所,对Aa的研究非常上心。他们想要提取患者血液中的Aa,制成能够稳定使用的血源性疫苗。这个想法显然比克鲁曼的稀释加热更加可靠。

因为担心乙肝样本中不只有乙肝病毒,他进行了多步处理。先用pH2.0的胃蛋白酶浸泡18小时,分解血液中的蛋白,乙肝病毒颗粒剩下不足1%。随后他又用尿素处理4小时,尿素能够分解朊蛋白,朊蛋白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会引发一系列疾病,必须以防万一。最后再用1:4000的福尔马林处理72小时,可以有效彻底灭活许多病毒,并再次消灭乙肝病毒。

这些方法每一个都能有效降低乙肝病毒的感染性,三个一起使用可谓是非常谨慎。

不过FDA最终还是否决了他的申请,不批准进行临床实验。这一方面是接受度的问题,更多是出于安全考量。毕竟初步的检测结果无论多让人满意,面对带病血液制成的疫苗,大家还是无法淡然处之。

图片25.png

▲年轻时的希勒曼便着手于疫苗工作,他一生研发疫苗超过40种,现在我们需要接种的常规疫苗中有8种是他负责开发的。曾有人开玩笑说:希勒曼是20世纪救人最多的科学家。

再次疯狂的人体实验

与乙肝疫苗的春天

也许是因为儿时险些丧命于白喉感染,希勒曼对疫苗研究有着强烈的执着。他决定私底下进行临床实验,从公司内部的中层员工中寻找自愿者参加。或许是当时人类小白鼠们真不怕事,受试者又是直接注射了乙肝患者的血清。

幸好希勒曼严格监控实验流程,并且他的疫苗也确实值得信赖。他的实验证明,新的疫苗乙肝预防效果高达75%。饱经磨难的乙肝疫苗终于得到了FDA的认可,1981年,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商业化的乙肝疫苗取得上市批准。不过因为高昂的价格,普及率一直不高。

直到基因编辑技术的推广,乙肝疫苗才迎来真正的春天。科学家们设法从乙肝病毒中分离出Aa,并将其转入酵母菌中。利用酵母菌繁殖快的特性,乙肝抗原再也不是什么罕见原料。

如今乙肝疫苗已经是婴儿出生后的疫苗标配,当疫苗足够普及,我们总有战胜乙肝的一天。■

(本文转自“SME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原文标题:“为了对抗这种感染3亿人的病毒,他们靠人体实验堆出了这种疫苗”,有删减)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44027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