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事之乐丨竹炉煮茶,闲坐听风吟
坐酌泠泠水,
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
寄与爱茶人。
——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怀》
坐在泠泠山泉边,用泉水煎茶,凝视着碧绿色的茶粉在壶中上下翻滚。手里端着一碗新茶,感受着清新的茶香,享受着煮茶、品茶的过程,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品茗独饮,都展现着古人饮茶的风雅。
中国历代包含茶文化内容的绘画作品非常丰富,无锡博物院藏 明代丁云鹏的《煮茶图》便是以“卢仝烹茶”为主题的作品,“卢仝烹茶”为传统故实画(又称中国历史画)中常见的母题,也是丁云鹏擅长的创作题材之一。
丁云鹏(1547—1628)
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明代画家,善长人物、佛像、山水画。早年人物画用笔细秀、严谨,取法于文徵明、仇英。后变化为粗劲苍厚,自成一家。他所作题材多为罗汉、观音大士和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又能作山水,近吴门文氏,偶用米法写云山处处臻妙。并绘制不少书籍插图,对当时木刻版画艺术起了一定影响。
“茶仙”卢仝
卢仝(约796—835年),河南济源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孙子。早年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移居洛阳。因其号“玉川子”,故《卢仝烹茶图》又称为《玉川煮茶图》或《玉川子煮茶图》。诗文俱佳,曾作《月蚀诗》以刺时政,得到韩愈的称赞。卢仝著有《茶谱》,与陆羽《茶经》齐名,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且奇诡险怪,人称“卢仝体”,他的“七碗茶诗”(即《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
明 丁云鹏 煮茶图 无锡博物院藏
纵140.5厘米,横57.5厘米
此图详尽地描绘了卢仝烹茶的情景。画中一株白玉兰树,玉兰树的一侧是一座太湖石,太湖石背后一株盛开海棠,绿草如茵,一派春意盎然。树前一塌,主人卢仝坐在榻上,塌的右前侧有一竹架,竹架上放置一个竹炉。卢仝双手置膝,注视竹炉烧水,静待候汤。长须奴取水而至,女婢手捧茶笼,走向床榻。人物神态生动,面容平和,须发毕具,线条细劲,敷色自然。画面前方的石几上放置八件茶具与山石盆景。器物比例适当,描绘细致,气氛宁静幽雅。
韩愈在《寄卢仝》诗中谈及卢仝生活:“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诗中所提卢仝在洛城生活中,常陪伴其左右的两位侍从,长须不裹头的奴仆与赤脚无齿的老婢女,与《煮茶图》中两位侍从形象相应。
我们可以在这幅《煮茶图》中看到烹茶的茶事用具:竹茶炉、水缸、茶叶罐、陶(紫砂)茶壶炉组合、朱漆盏托白釉茶盏、青铜香炉、螺钿方盒、青铜豆形器、双耳杯等等。从这些茶具可以看出,丁云鹏所绘的并不是唐代的煎茶法,而是明代的泡茶法。画中的竹茶炉也是明代非常流行的茶具,它还有个极其文雅的名字“苦节君子”。
明代还有因竹茶炉缘起的雅集——惠山茶会,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惠山听松庵性海制作竹茶炉,后邀众人围炉煮茗,九龙山人王绂作竹炉煮茶画卷,得到文人雅士们的共鸣和追捧,流风余韵,相传数百年,引得世人乃至乾隆向往,纷纷效仿向往之。竹茶炉不仅是煮茶之器,更成为了文人寄寓情感的载体。
春风拂面,草长莺飞,玉兰树下竹炉煮茶,细品茶韵:“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竹炉煮茶,闲坐听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