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炉”家族再揭秘!龙泉窑里的青色风雅

时间: 2025年03月16日 浏览次数: 491

最近无锡博物院藏的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爱称小青炉)依靠自己过硬的颜值,和网红小粉炉CP出道,成为了锡博的新网红。

1.jpg

但是在无锡博物院这个文物大家庭里,网红小青炉还有不少“同宗同源”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另一位同样生自龙泉窑的“小青炉”吧!

2.jpg3.jpg

南宋龙泉窑弦纹三足炉

南宋龙泉窑弦纹三足炉,口径15,底径7.5,炉口沿较宽,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纹六道,上面两道,中间三道,下面一道。此炉通体施釉,仅足底、圈足露胎,釉层厚润,釉色随光线流转而变化,充分体现了宋代“以釉取胜”的审美取向。

虽不如网红小青炉那般“光彩照人”“婀娜多姿”,但也是古朴大方,釉色温润,十分可人。

龙泉窑与宋代的文人风尚

龙泉窑的大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龙泉窑创烧于三国两晋,南宋晚期达到鼎盛时期。龙泉窑产品器形复杂,除盆、碗、碟、盘、壶等日用品外,还烧制各种工具及仿古的瓶、鬲、觚、鼎、琮、炉等陈设瓷,造型均淳朴厚重。这件三足炉就是龙泉窑仿照商周青铜器烧制并加以变化的特殊炉式。

炉是由商周时期的青铜鼎演变而成,多用作礼器。瓷炉最早始于东吴,宋以前常见的是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当然,随着时代变迁,三足炉不仅在造型与“原型”产生了差异,在实用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宋代是香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焚香与品茶、插花、挂画并称“四艺”,当时的文人雅士们普遍用香,发奋用功要用香、琴棋书画更是需要香,因此使香炉最终从古代的铜器形式中完全蜕变出来,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

结语

商周鼎彝化作案头清供,焚香一缕便勾连古今。这尊三足炉,或许曾在宋代文人书房做过他们的“灵魂伴侣”,伴着墨香与诗卷,见证过无数灵感的迸发。让我们一起观赏弦纹里的匠心,一窥青釉下的时光。


参考文献:

1.宋元明瓷炉简论 作者:高阿申 出处:《收藏家》2021年第10期97-98,共2页

2.明代龙泉窑青釉刻花三足炉 作者:石从枝 出处:《文物春秋》2001年第5期57-57,共1页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8525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