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文字,对人类而言,犹如划破混沌的雷电,唤醒了沉睡的文明,照亮了知识的道路。从此,人类得以将智慧累计与传承,这标志着社会步入文明的崭新篇章。
文字的创造与传播,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无数先贤智慧和努力的结晶,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才最终铸就了汉字的辉煌体系。
文字起源——“仓颉造字”的传说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相传为黄帝的史官,被誉为汉字的创造者。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汉代广为流传,并在考古发现中得到了印证。1954年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将军冢出土了仓颉画像石。1973年西安市未央区出土了“仓颉作书”铭汉代神人神兽镜。
仓颉画像石
原始汉字的萌芽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汉字产生之前,古人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然而,这些方法仅能记录简单的信息,难以满足深入交流的需求。随着文明的进步,这些原始记事方式逐渐被淘汰,图画文字、符号文字等原始汉字的形态应运而生。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最早成熟的文字体系,源于商朝的甲骨文。从甲骨文起,汉字的形态演变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记录占卜,故又称“卜辞”。因其最早在殷墟(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被发现,亦称“殷墟文字”。
甲骨文以象形、指事、会意为主,受限于刻写材料和工具,字形简约,初显符号化特征。此外,因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笔画位置变化较大,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但就甲骨文内容而言,既有对简单事物的描绘,也有对复杂事件的描述;既有记事,还阐明思想。由此可见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体系。
金文
金文,又称“吉金文字”,源于古人以祭祀为吉礼,青铜礼器为吉金。金文广泛铸于青铜器、货币、符玺之上,因钟鼎之上字数最多,故又称“钟鼎文”。金文最早出现于商代末期,鼎盛于西周。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笔力粗犷,风格典雅,古朴而富有变化,标志着汉字由图像向书写艺术的转变。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这三尊均出土于晚清时期的西周青铜器,被称为海内三宝,不仅是利器之尊,鼎内皆刻有小篇幅的金文,是文化的载体与文明的验证。
海内三宝
篆书
篆书,即官书,是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秦始皇时代,官方文书繁多,所用字体即为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的真迹被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宝鸡的天兴县陈仓发现了十个形似鼓的石敦,上刻秦献公十一年所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文拓本
隶书
隶书,亦称“佐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朝,亦称“汉隶”。隶书在西汉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至东汉方才成熟。隶书摒弃了象形特征,使文字成为纯符号性的交流工具。隶书在字形上由圆变方,线条上由弧变直,笔画上删繁就简,这一变化被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进步,也是古今汉字的分界。
《曹全碑》
楷书
楷书又叫“正书”,出现在东汉时期,六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唐代达到了成熟。楷书因字体方正、平直的笔画,可作为文字模范而得名。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就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
颜真卿《多宝塔碑》
草书
《说文解字》序云:“汉兴之际,草书渐显。”草书与汉隶相辅相成,起初仅为起草文稿时的便捷书写,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流行的书写方式,终成一种纯粹的书法艺术。
两汉之草书,以章草为主。其强调笔势之连贯,字与字、笔画与笔画环环相扣,虽间或断续,笔意却连绵不断。至六朝,草书更趋完善,词连现象迭出。唐代时,草书达至狂草之境。张旭、怀素之辈,将草书推向极致,他们随性增减笔画,任意更改汉字结构,挥洒自如,气韵生动,字体虽难辨,却成为书法家抒发胸臆、展现个性的艺术瑰宝。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
行书
行书形成于魏晋,《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间行书存焉。”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较楷书简便,辨认比草书容易,以简易为宗旨,实用性强,便于流行。成为人们书信交流、记事作文的首选。书圣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集序
参考文献
1、字里乾坤——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2、浅析汉字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 陈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