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茶事中国——茶文化学习之“春茶有信”(壹)
茶,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春天的礼物。可你知道从一棵汲取天地精华的茶树,到一杯醇香的茶水,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在本月的文博课堂中,我们就一起来揭秘茶叶的采摘、焙制过程。
茶最讲求一个新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凡早取为茶,晚取为荈(chuǎn,指茶的老叶)。谷雨前后收者最佳,粗细皆可用。”他认为只有新鲜的茶树嫩叶才有茶香,越老的茶叶苦味越重。唐宋时期流行制作团饼茶,所用原料讲求芽叶细嫩,因此十分看重茶叶的采摘时节。唐代的新茶一般赶在清明前入贡,而宋代御茶北苑茶的采摘时间更早,最顶级的“头纲”需要在惊蛰前数日开始采摘。而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茶,散茶更讲究茶味浓郁,并不苛求嫩芽,公认的最佳采茶时节也变为谷雨前后。
宋 刘松年《撵茶图》
采茶天气也十分讲究。古人认为茶叶需要在晴天的早晨采摘,而且必须是黎明破晓之前、朝露未晞之时。他们认为带着露水的茶叶更加肥润,而日出以后芽叶积累的养分则会渐渐消耗,口感不佳。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陆羽《茶经》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宋徽宗《大观茶论》
“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赵汝砺《北苑别录》
采茶时,茶农还会有喊山祭神的风俗。这一风俗最初起源于在唐朝浙江湖州的顾渚山。在惊蛰新茶发芽之际,茶农们抬着祭品上山,一人击鼓,众人齐声大喊:“茶发芽!茶发芽!”浩浩荡荡如同一支征战春天的队伍,以此祭祀茶神,祈求保佑春茶丰收。直至现在,武夷茶农们仍然保留着这样的风俗,武夷山御茶园还留有“喊山台”的遗址。
福建凤凰茶山(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新鲜茶叶采摘以后,往往会被晒干或烘干后收藏。这一步骤称之为“晒青”。魏晋时期,为了方便茶叶运输,进一步减少茶叶中的水分,人们在晒青散茶中加入米膏,制成茶饼。
唐宋时期,“晒青”被“蒸青”技术代替。人们用蒸茶取代晒干,进一步减少了晒青茶饼中的青草味,保留了茶叶独特的鲜香。有时还会在茶叶中添加沉香、瑞脑等香料,细细捣碎,用模具制成各色花样的茶饼。
唐 周昉《调琴啜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