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其纹蓁蓁——彩陶纹饰鉴赏(贰)
4.花瓣纹
花瓣纹是仰韶文化的主要纹饰,主要使用在器型较大的陶盆腹部,是富有中期特点的纹饰。形似绽开的花朵,一类是由彩绘实体纹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榄形,由中心向周围展开。另一类是由多个弧边三角纹相接而形成空白的组成。
5.锯齿纹
半山早期的锯齿纹规整,锯齿开始变小,齿间的夹角较大。半山中期齿间夹角变小,锯齿窄长,齿尖锋利,锯齿斜向一侧。到半山晚期锯齿变得细小密集,齿尖变得较钝。进入到马厂时期,锯齿纹已很少使用,锯齿排列稀疏、粗大,普遍绘制粗率,只有个别的较规整,多为黑色单彩。
锯齿漩涡纹彩陶罐(半山类型)
锯齿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类型中、晚期,流行于半山时期,结束于马厂早期。马家窑类型的锯齿纹锯齿大而疏朗,呈大三角状,为单一的黑彩,多装饰于壶的颈部。半山类型的锯齿纹为黑、红复彩,以红色线条勾勒花纹主框架,两侧再配以黑色线条,红、黑线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黑色线条上面向红色的一侧绘锯齿纹。
6.鸟纹
彩陶鸟纹多发现在庙底沟期彩陶中,其演变呈现出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将鸟身弯曲成新月状,并发展出由新月相对而构成的纹饰;另一种则是将鸟身变成豆荚状,并由此再构成花瓣纹。而人们发现这两种演变出来的纹饰与鱼纹演变成的符号相似。可见一种几何纹并不只与一种动物图案有关。
变体鸟纹罐(石岭下类型)
变体鸟纹罐,石岭下类型。高29CM,口径15CM,腹径25CM。石岭下类型彩陶的腹部膨圆,口沿多为平唇,口沿多为平唇。变体鸟纹是石岭下类型具有特色的纹样,一对飞鸟常共用一个鸟头,携连飞翔,意境高远。
7.四大圆圈纹
马厂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纹饰,是由半山类型的旋纹演变而来,由四大圆圈组成。四大圆圈纹主要装饰于大型壶、罐的上腹部,先用红色带绘四大圆圈,内外绘黑色带圈,圆圈内填以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常见的有网格网线纹、菱格纹、斜方格纹、三角纹、折线纹、十字纹、圆点圆圈纹、回形纹和肢爪纹等图案。这种装饰手法为以后瓷器上的图案开创了先河。
早期的四大圆圈排列紧密,圆圈用黑红复彩绘制,非常规整,内圈为红色带圈,外加1至3圈黑色带,圆圈之间上下的空白处用黑色三角弧线填充。晚期四大圆圈用黑色绘制,圆圈画得草率不规整,构图简单,表现出了一种衰退现象。
中国的彩陶文化前后沿袭了长达数千年,历史学家把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称为史前,而谁又能否认,彩陶虽然没有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历史,却也在以它独特、夸张而抽象的纹饰,悄悄传递着古老的文明信息。对陶器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趁着这次锡博大展《江河辉映》以及一楼的文史展,了解更多有意思的陶艺文化。(图片均来源网络,权侵删)
参考文献:
[1]王育梅:《彩陶纹样及其文化内涵》,《大众文艺》,2010年.
[2]林少雄:《洪荒燧影——甘肃彩陶的文化意蕴》「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李胜利.中国装饰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4]郑为.中国彩陶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