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红色信使”的使命担当——姚桐斌家书

时间: 2025年01月01日 浏览次数: 921

新中国诞生之初,有一位留学海外的无锡年轻人,毅然接受组织安排,延期回国六年之久,担任了沟通中国与西方国家间联系的“红色信使”。无锡博物院收藏有一封他当时写下的家书,让后来人感受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

这位“红色信使”,就是中国航天材料与工艺的奠基者、“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1922——1968)。

1.jpg

1947年,姚桐斌赴英国留学,并于1951年底获得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的姚桐斌准备回国,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但就在此时,组织上通知他继续留在英国,参与新中国与西方国家间的交流工作。经过深思熟虑,姚桐斌给家中的大哥姚鸿斌、弟弟姚涌斌写下家书,告知了自己延期回国的决定。

2.jpg

1951年11月18日姚桐斌写给

大哥姚鸿斌、弟弟姚涌斌的家书

大哥、涌弟:

我写此信时,是在瑞士山城的一个旅馆里,我是上星期来这里的。我到这里来的原因,信上一时也不便多写,不过我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拟告诉你们,但你们读此信后,望暂勿告诉母亲,待以后经熟思考虑后,再循循为之解释。我的决定即是,我回国的日期要延期了。要延多少时候,一时还不能确定,须视以后环境决定。我为什么要在英继续逗留,我只能大略地告诉你们如下:祖国的解放成功了,但是国际局势的严重性还是存在。国内一切建设已开始且在大规模地发展,建设的人才很需要,这当然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国外,也正需要适当的人去做很多有相同重要性的工作。中英外交关系未建立,国内无人来英国,在这情形下,我在经再三深思熟虑后,决定接受此项使命。以后我的工作也许同我的本行稍为脱离,但只要我对祖国一样有贡献,我甚至能完成更为迫促的任务,我想我的心里是会永远感到快乐的。

关于家里的情形:母亲的扶养,涌弟的休养,珠妹的升学……都是我戚戚于心的。我常以我不能分负家庭责任,不能安慰老年的母亲及帮助弟妹而梦魂不安。关于此点,我已转陈到负责方面,目前负责方面的初步决定为,决定请国内对母亲、弟、妹三人按月发给生活费用(据他们的初步估计,为每人每月补助小米二百斤左右)。倘使将来付诸实现,希望这对家庭目前困难情形略可解决。此项补助到后,望涌弟对医药及营养改善特别留意,母亲需何衣着等亦望添置一些,珠妹日常用途亦由此开支。如感不够时,我当再尽力在国内筹些款托人带回。

当然,这些物质上的补助也许不能抵偿精神上的不足,但希望你们,尤其对母亲应晓以大义,为了整个国家,我们的别离再延长一个时期是必需的。在国内参加工作的人,尚且要被分发到偏僻的边疆去工作,我留在国外,也不过是到更为遥远的一个边疆而已。涌弟所需书籍,在我离英时已购到数册,待返英后即付邮寄你。

另: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hinese Empire至各书店打听无着,据说已绝版,只好以后碰机会再买到。涌弟所需手表,拟在一二日内在此购买,较好的一个托人带回,约二月底可收到。最后报告你们一个消息,即在我离英前一日学校已放榜,我的博士学位已得到。下次再写。

斌于瑞士旅次

十一、十八


在家书中,姚桐斌说明了暂不能回国的原因,表示自己愿意为了国家的需要留在国外,即便从事的工作与本行有所脱离,但“只要我对祖国一样有贡献,我甚至能完成更为迫促的任务,我想我的心里是会永远感到快乐的。” 同时,姚桐斌也深深牵挂着家人,对于没能分担家庭责任感到“梦魂不安”,只能以物质补助减轻家里的生活负担。他还特意关照哥哥和弟弟,自己延期回国一事暂勿告诉母亲,以免她担心;然而又希望母亲能够明白,他继续留在国外是“为了整个国家”。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姚桐斌的这封家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3.jpg

姚桐斌在国外留学期间的留影(无锡博物院藏)

接受了延期回国的任务后,姚桐斌从伯明翰转到伦敦,一面在帝国学院继续深造,一面积极参加“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的工作。在此期间,他走遍了英伦三岛,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圆满完成了祖国赋予的使命。

4.jpg

回国工作的姚桐斌

1956年,姚桐斌在瑞士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负责筹建中国第一个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研究所,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姚桐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5.jpg

位于无锡市东港镇黄土塘老街的姚桐斌故居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2402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