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陶之夭夭——陶艺创意课程(贰)
二.先秦时期
1. 夏陶器——灰陶
灰陶是灰色和灰黑色的陶器的统称。成型的陶坯在烧制时,控制窑炉成还原火焰,粘土中的金属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陶器的胎体呈现灰色,就称为灰陶。
夏代灰陶鬶(guī)
2. 商周的白陶与印纹硬陶
白陶是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是用高岭土为制陶原料,因胎中含铁量在2%以下,故烧成后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质地细腻,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美观。
商朝 白陶瓿 北京故宫博物院
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有的达到烧结程度,少数器物表现呈现出因窑内高温溶化而形成的光泽,似施有一层薄釉。用含铁量料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陶器。其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温度高的烧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或黄褐色。个别胎体烧结程度高的扣击可发出金石之声。器表多拍印叶脉纹、云雷纹、人字纹、绳纹、方格纹、回纹、曲折纹、菱形纹、波浪纹、夔纹等。
商朝 印纹硬陶鸭形壶 上海博物馆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朝时代陶质的器皿甚为少见,一般只有属原始瓷的罐类,属灰陶的有鬲、蚕形壶、瓮、鸭蛋壳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相比之下,秦代的艺术陶的製作却显得繁荣而独具特色。
兵马俑
汉代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
说唱俑
汉代陶艺最高成就可以说是铅釉陶的生产。我国带釉陶器早在商周时期即有发现,但生产少。西汉宣帝以后,在关中、河南等地较多出现,东汉普及全国,数量大增,成为汉代一个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种。
东汉黄釉陶楼 汉代铅釉陶
四.唐代以后的陶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繁荣时期,陶器发展史上也出现了我国制陶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发明创烧出了三彩陶器。三彩属低温釉陶,以黄、绿、蓝三种颜色为主烧制而成,称唐三彩。
唐骑驼乐舞三彩俑
五.明清紫砂陶
它们以天然的矿物组成,蕴藏在岩石和普通陶土的夹层中,故有“岩中泥”、“泥中泥”之称。紫砂土经隧道式的开采,经自然风化、粉碎、过筛,加适量的水拌和,放阴凉处陈腐、槌练(真空搅练),才能达到理想的可塑性。
清 邵大亨制紫砂仿古壶 无锡博物院
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传统陶艺经历了从实用到实用与观赏功能兼备的演变,展示了人类集体智慧。这些出土文物经历了历史长夜,经受着风雨沧桑的冲刷洗礼,虽然表层显得斑驳凋零,枯枝破落,但是,这无声胜有声地向世人诉说华夏古老文明和历史变迁。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宝库中无可替代独占鳌头的艺术标本。
陶艺作品承载着记录历史符号的重任,泥、釉等材质的稳定性,通过现代考古技术对其的科学鉴定,为研究人类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重要的历史信息。
(图片均来源网络,权侵删)
参考文献:
[1]霍华.陶瓷述古.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孙长初.陶瓷艺术:火炼旖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立新.漫谈陶艺[J].中国陶瓷.2004(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