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锡博和你在一起

时间: 2018年08月01日 浏览次数: 13693

2018年10月1日,无锡博物院将迎来开放十周年华诞。

一、新闻发布会

7月25日上午,我院召开锡博开放十周年院庆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院庆主题、Logo、海报及系列主题活动,包括锡博十大宝藏评选、《梁溪折桂——无锡博物院开放十周年特展》等系列院庆活动。

logo 定稿-01.png

院庆logo

传承.jpg

院庆系列海报之《传承》

故事.jpg

院庆系列海报之《故事》

驻足.jpg

院庆系列海报之《驻足》

二、锡博十大宝藏评选

15件从无锡博物院馆藏中精选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候选文物,将由观众在8月中旬-9月初期间,通过我院微信公众号评选通道投票选出10件“人气”文物,并对积极参与的观众,给与丰厚大奖。而锡博十大宝藏评选活动结果也将成为十周年特展策展的一大悬念。投票通道将在8月中旬开通。

《15件候选文物视频》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卷: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卷.jpg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在书法史上被认为是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等,再上溯二王。他的书法不仅丰富了唐楷的新境界,还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此帖内容叙述了杨凝式午睡被饿醒,恰逢友人赠送韭花,鲜香可口。

《韭花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叙》的笔意。《韭花帖》被称天下十大行书之一,排第五。目前所知的《韭花帖》有三个版本,本帖为清宫旧藏本。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轴:

8.元倪瓒苔痕树影图轴.jpg

元倪瓒苔痕树影图轴视频:https://v.qq.com/x/page/u0750pyw2sp.html

倪瓒出生于局势动荡的元朝末年,元朝的知名画家、诗人,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倪瓒的画存世不多,该作绘于洪武五年,当时倪瓒七十二岁,为其卒前两年,是极晚年之作。构图、用笔、用墨以及画面意境无不体现其典型的超逸画风,但又极具晚年特色。与其最为著名的一河两岸三段式章法构图不同,此幅无山无水,仅画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清竹数丛。枯树画得高大坚挺,表现的是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树身基本不皴擦,也未画树叶,以枯笔绘成,十分简洁,给人以疏旷、冷寂之感。大石用侧峰,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整个画面枯笔淡皴,用笔简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

1978年此图被国家书画鉴定小组定为真迹,并于1987年荣归故里,入藏原无锡市博物馆(今无锡博物院),为无锡留下了一段风雅的故事。

明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

10.明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jpg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派的领袖,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名重一时。他还和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组了一个“江南四大才子”,以才华横溢、性情洒脱声名远播。

这是一件集文徵明书法、绘画于一身的上乘之作。整幅作品以淡墨写成,笔致工细清和;画面布局别致,书法、绘画兼备;画上绘乌丝栏,以小楷书晋代嵇康的《琴赋》,两千余字,小楷圆润蕴藉,写得十分精到。文徵明创作此篇《琴赋》时,正是其人生中笑傲湖山、意境畅适之时。画中琴士于席上抚琴,背倚湖石。芭蕉舒卷自如,摇曳石后,饶有泰然纵意的神韵,令人耐不住寻味此间人物的故事。

明朱元璋手谕卷:

11.明朱元璋手谕卷.jpg

上面介绍的藏品都与文人的日常息息相关,下面这件藏品出自于一位具有浓重的江湖色彩,连长相都颇具争议的开国皇帝之手,他就是朱元璋。这封公文是写给他麾下的著名大将徐达的,日后再擒获敌寇不必再押解回来处理,可以在军中就地处决,原因竟是之前被捕关押的张士诚部众不仅成功越狱,还杀了狱卒,劫走了军需船只。

此手谕书写时纯出于自然,不拘绳墨,仪态生动,别具风神。卷首尚为楷书,随着书写时情绪的波动,渐趋行楷,因此后半段笔墨放纵,颇有气势。整体书风浑厚古朴,雄强豪放,很能表现朱元璋杀伐决断的英雄气概,是稀有的朱元璋传世真迹之一。

元山形石笔架:

5.元山形石笔架.jpg

笔架亦称笔格、笔搁,即架笔之物也,中国传统文房常用器具之一。在书画创作构思或暂思时藉以置笔,以免毛笔兜转污损他物,为古人书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该笔架通体素黑,为楚石质地,看似朴拙,却不失自然巧妙。

该件笔架整体为远山造型,群山中间高,两边渐低,高低错落,不下数十座山头。从正面看,在层峦叠嶂的远山中,有茂盛苍翠的树木,藏着露着屋脊的亭台楼阁,群山下是涌动的流水,一艘船正从群山中驶出。笔架的背面十分细致地刻画了两层的楼阁和繁茂的树木,亭台栏杆的纹饰和树木的纹理都清晰可见。笔架正反面纹饰造型完美的合为一体,相互呼应,俨然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春秋吴王僚剑:

1.春秋吴王僚剑.jpg

春秋吴王僚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扁茎无格,无首,茎、身相连处为斜折肩。前锋尖锐,两刃近锋处略呈弧形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端。茎作梯形,近首处最窄。茎上一穿,位于中部略近折肩处。除茎与两刃外,剑两面通身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近脊处有铭文12字,自剑尖至剑首顺列两行,各6字。

经国内顶级的青铜器专家考证,剑主为吴王僚,而此剑为仅见的一把王僚即位后自铭剑,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吴国青铜器以及吴越历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吴越青铜剑一枝独秀,闻名天下,相传秦始皇南巡到苏州,曾不惜一切代价希望挖出吴王阖闾墓中的青铜利剑,可惜无缘得见,始皇无奈之下留下了遗憾。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

4.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jpg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境内。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突破,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一直延续至清代,其烧瓷时间约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现无锡博物院所藏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鬲式炉,口径14cm,腹径14.5cm,高11.8cm。折沿,短颈,圆鼓腹;肩部一圈凸棱,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条棱筋原系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因凸起处釉层较薄,呈浅白色,俗称“出筋”;下承三乳足外撇。通体施青釉,釉色光泽淡雅温润,宛如梅子初青,整体造型古拙雅致,具有稳重感。

鬲式炉,炉式之一,流行于宋至明。鬲式炉系仿照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而作,是龙泉窑的上乘佳作。宋代有焚香和祭祀的习俗,不同质地、不同式样的香炉多有流传,而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釉鬲式炉因为造型与釉色之美极受后世珍视。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当时是专供皇室祭祀或陈设之用,而龙泉窑烧制的瓷器虽然不是专为供官,但其中精品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不在官窑之下。

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

7.元“邓万四郎”款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jpg

金银器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无锡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元代“连生贵子”纹高足金杯,是国家一级文物,十分珍贵。

高足杯又称马上杯,多为瓷制,盛行于元代,有专家认为它适用于蒙人善骑喜饮的习俗,最初为马上饮酒而制。此杯口沿内侧和圈足底边各錾刻有一圈卷云纹,重点是杯心中央錾刻出的“连生贵子”图案:一个面相清秀的胖娃娃作蹲状,身穿交领窄袖短衫,两手执莲荷,正嬉戏玩耍,形态活泼可爱,周围莲花簇拥。图案喜庆吉祥、寓意美好、经久不衰。在金杯口沿外侧有铭文“邓万四郎十□□金”(即制作商铺款识,相当于注册商标),因此这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牌子货,对当时的金银器匠作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这件高足金杯,1960年4月出土于无锡市南郊雪浪乡军嶂山尧歌里元代钱裕夫妇合葬墓。根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人钱裕生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卒于元延祐七年(1320),葬于元至治元年(1321),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鏐的后裔,也是当时一位极有影响的地方豪绅。无锡钱氏是望族,像钱穆、钱伟长、钱锺书等等也都是钱氏后代的闪亮人物。

明“石叟”款铜观音像:

9.明“石叟”款铜观音像.jpg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锡博物院藏明铜嵌银丝“石叟”款观音立像,从形态上看,观音像姿态娴雅、端庄,一副普度众生、解救大众的模样。观音立像刻画细致,线条流畅,背部错银“石叟”二字款,纵向,体兼隶篆。

石叟是明崇祯年间福州僧人,还是一位出色的冶炼高人和雕塑艺术大师。他做的佛像、铜炉名扬四海,英国大英博物馆把石叟制的铜佛像、铜香炉列为重要东方艺术品,他被英国收藏家誉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艺术家”。石叟作品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其奥秘所在与明代高度发达的冶铜技术密不可分。

石叟款的铜造像区别于一般宗教造像,其高超的艺术魅力,远远超出了供奉朝拜的实用性。其造像的神韵和精湛的技艺,使得铜器制造艺术焕发出无限光彩,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

13.清光绪周阿生塑、陈杏芳彩蟠桃会泥塑.jpg

清光绪泥塑“蟠桃会”,由清末民间艺人周阿生手塑、陈杏芳上彩;现藏于无锡博物院,国家二级文物。

这件文物的来源颇为传奇。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之事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泥人“细货”制作工序复杂,且容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岁月流转,入宫的那件现已不知去向,而这备用件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进入无锡博物院收藏。

此件泥塑以王母娘娘过生日开蟠桃会,邀群仙赴会庆贺为场景。整体像一座山,最上面是一个大红色的阁楼,阁楼的牌匾上写着“蟠桃会”三字。阁楼下方,24位神仙分四层站立,王母娘娘高高坐在最上层,南极仙翁和麻姑分站两侧。细细观看,每个神仙的表情与服饰都不一样,他们有的捧着仙桃,有的拿着荷花,个个表情生动,面带微笑,就像缩小的真人,站在山上,一副飘飘欲仙的模样。群仙祝寿的场景非常符合寿诞喜庆的气氛,也暗喻慈禧太后如王母娘娘般长生不老、永享富贵。

同时,“蟠桃会”的主题也迎合了慈禧太后喜欢看戏的癖好。据史料记载,慈禧非常爱看戏,也懂戏,是个“日必观戏”的超级戏迷。而这件作品,就是按照传统戏曲《蟠桃会》制作的手捏戏文。其中的24位神仙,都是按照戏曲当中的人物扮相为原型,通过艺人高超的技艺所创作出来的泥人形象,有戏曲人物憨态可掬的笑容,也有戏曲表演中优雅飘逸的动作。各式各样的戏曲人物汇聚在一起,仿佛正上演着一台精彩的戏曲演出。这使得“蟠桃会”在众多豪华贺礼中脱颖而出,深得慈禧老佛爷欢心。

唐圆雕人鹿图青玉佩饰:

2.唐圆雕人鹿图青玉佩饰.jpg

唐朝时期,贵族阶层都随身佩玉,彰显自己的气质和风范,而玉器的形制和纹饰也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不像以前那样有着严格的规定。唐朝的玉佩华丽耀眼,是身份的象征。古装电视剧中也经常会有关于玉佩的套路,比如玉佩寻亲,可见玉器在唐朝极为重要。

其实,唐朝还是玉文化极为重要的转折期,实现了由“礼玉”“葬玉”向实用玉器和宗教玉器的转变。唐代的玉器图案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无锡博物院藏唐代青玉人鹿图佩饰,国家一级文物,于1976年无锡市郊区扬名乡邓湾里(俗称“顾大坟”)明代顾林墓出土。

此玉佩质地为新疆青白玉,呈蜡状光泽,器身遍布牛毛纹,色如甘栗,显示其黄土沁色已深透其中。佩在手中,古意盎然,非有千年历史不能形成,应是墓主人顾林生前所收藏的古玉。

玉佩纹饰构思相当精巧,主题为一人抚鹿,从正面看,此人身穿广袖高领衫,腰束带,脚蹬云头履,右手抚摸身旁鹿背,左手食指指着鹿嘴,其装束神态,举手投足之间,透出一种潇洒、飘逸的隐士风度。玉佩左侧有一鹿,似要伸出舌头来舔主人手指,甚是可爱。玉佩右侧有一小童,手捧一钵,表情恭敬而充满童稚,整体纹饰使用了浅浮雕的碾磨技法。

有意思的是,玉佩背面是人、鹿、童子的背影,与正面纹饰相呼应,使佩饰陡增了立体效果,用浅浮雕的技法奇特地表现出了圆雕的效果。整体看来,此玉佩布局均匀有方,紧凑而不繁杂,豪迈而又饱满。

元春水玉带扣:

6.元春水玉带扣.jpg

元春水玉带扣视频: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o0755wy6mgg&tiny=0&auto=0

无锡博物院藏元“春水”玉带扣,1960年江苏省无锡市大浮乡尧歌里元代钱裕(1247-1320)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此件玉器由带扣和带钩两部分组成,因埋藏于地下长达600余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整体呈椭圆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环衬托。

所谓“春水”,是指辽金元代的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之时,放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从命题可知,这件玉器应该是塑造了一幅春天到了,野味满天飞的景象。不过这件作品,作者一反常见的“春水”玉鹘啄天鹅头颅的表现手法,采用鹘飞于荷上回首寻觅的瞬间,扩大了表现空间,极富艺术感染力。

从制作工艺来看,此件“春水”玉带扣共分四层,纹饰丰富,采用了浅雕、深雕、镂雕相结合的制作方法;以粗线条为主,动物羽毛、叶子脉络等刻以细阴线,而草卉等都以粗线条的深雕法琢制。玉器背部留有较明显的砣碾痕,棱角锋利,使线条更显质朴、硬朗、浑厚,给人以布局合理、匀称、毫不做作的感觉,是同类题材中的精品。“春水”玉饰,设计之巧妙,雕刻之精细,堪称元代玉雕工艺中的精品。

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

14.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jpg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古人聚会,无疑是由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做东”,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的“兰亭雅集”,并为后世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

据说,还有一次可与“兰亭雅集”相媲美的文人聚会,由北宋文坛泰斗苏轼、苏辙兄弟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西园组织的“西园雅集”,成为一时之盛况。

无锡博物院藏清杨芝山款“西园雅集图”核雕,便详细还原了此次聚会的盛况。苏东坡执笔题诗,气度非凡;西园主人王诜站在身后,拱手凝视;左边是诗人蔡肇,手捋胡须,若有所思;旁边的侍女披巾飘拂,神态和装束颇有富贵风韵。右下方树荫深处有一条石案,案上放着文房四宝,旁边苏辙执卷读书,书童准备从炉上提壶沏茶。左下方崖壁边,书画大家米芾正挥笔疾书,侍童抬头捧砚侍侯。另一侧的方几上,画家李公麟泼墨挥毫,旁边黄庭坚手摇芭蕉扇看得全神贯注。右边的太湖石上,身着袈裟的圆通法师盘坐在蒲团上讲经,诗人刘泾静心谛听。下面古树之下,道士陈景元正在抚琴弹拨,词人秦观在一旁袖手聆听。作者将西园胜景与惟妙惟肖的人物活动交融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宋代文人向往的清幽仙境。

核雕背后铭文记录:这件作品是杨芝山赠送给友人“星槎”的。据文献记载,杨芝山是清代晚期的核雕艺术家,无锡南门江溪桥人,擅长镌刻人物。这件作品构思奇巧,方寸之间布局缜密,技艺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清道光邵大亨制仿鼓壶:

12.清道光邵大亨制仿鼓壶.jpg

邵大亨,活跃于嘉庆、道光年间,宜兴上袁村人,是清中期一代制壶大家,技能全面,壶型设计、炼泥调砂、打坯制壶无不登峰造极。他创制了紫砂壶新造型——仿古壶,又名仿鼓壶,是其紫砂光素造型代表之作。除了仿古壶,脍炙人口的鱼化龙壶、一捆竹壶都是他设计的。其制壶以气韵见长,所作多简洁庄重,气度不凡,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誉。

无锡博物院所藏大亨仿古壶造型饱满有力,端庄大方,风格醇厚。壶身、壶盖及壶钮皆以饱满的扁圆形为主,而壶嘴、壶把以及装饰在壶口的两条灯草线则与壶身衔接自然天成,并于壶盖内钤瓜子印“大亨”二字。整壶彰显出圆而满、圆而润、圆而挺的骨肉亭匀之感,充满了传统紫砂的古拙素雅气息,为紫砂艺术史上的一件圭臬之作。这件仿古壶传承有序,早年从上海原黄金荣公馆流出,几经周折后无锡博物院才有机遇征集此紫砂珍宝。

大亨不仅壶艺精湛,更值得称道的是其高尚的品格。据记载当时一县令得知大亨壶金贵,传大亨到衙门听命做壶,大亨不从,被衙役死打,皮开肉绽,仍不从。最后是师爷从中斡旋,大亨勉强胡乱捏些泥团,才敷衍应付了事,显示出了他不畏权贵的凛然气节。

现代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

15.现代顾景舟制梨形朱泥壶.jpg

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顾老出生于宜兴上袁村的一个紫砂世家,祖辈都是制壶好手,其在紫砂壶艺上有极为高深的造诣,20岁时就跻身于紫砂名工之列,随后至上海仿制历代紫砂名作。无锡博物院藏这件作品应是顾景舟早年作品。梨型壶,形状似梨而得名。赏梨型壶,看三点:壶色、壶质、壶韵。此壶壶型秀美雅致,朱泥砂色纯正,胎质细腻油润。全壶光洁柔滑,显得文静秀气。壶底两行六字篆书阳文印款“墨缘斋意堂制”,把下钤“景记”小章,为顾景舟大师早期作品杰作。

顾大师作品风格多变,施艺技法严谨精湛,其将工艺之理、文化之理融入紫砂制作过程,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亦为国际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此件景舟早年梨形壶为2008年无锡博物院建院之时特意征集而来,该作填补了锡博顾景舟作品的空白,使锡博所藏历代紫砂名家名作系列更为完善和丰富。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2190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