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五千年前的南北文化融合

时间: 2024年03月26日 浏览次数: 1383

1.webp.jpg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陶鬶 无锡博物院藏

这是无锡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陶鬶(guī)高21.9厘米,腹径16厘米。

1953年,这件陶鬶出土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方向的花厅遗址。

2.png

《说文·鬲部》中对“鬶”这样介绍:“鬶,三足釜也,有柄、喙。”外形跟现在的水壶差不多,功能也差不多。 在新石器时代,陶鬶风靡大江南北,是常见的生活炊煮器具,一般用来煮水煮饭,后来随着酒文化的成熟发展,陶鬶也用来温酒、倒酒,进而也成为了礼器的一种。

陶鬶的来历很可能是这样的。

3.webp.jpg

后李文化 陶釜 山东大学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古老的陶釜,有距今将近9千年的历史。

如图可见,用这种陶釜煮饭的时候需要在器物下面垫上石头来保持平衡,为了不用每次都找石头垫脚,机智的先民给釜加上了三条腿,一开始三条腿是实心的,就如我院这件院藏,后来三条腿逐步空心,成为袋状足,加大了受热面积和鬶的容积,造型也更具有美感。

4.webp.jpg

龙山文化 陶鬶 上海博物馆藏

国内外学界对陶鬶的外观、功能以及象征意义都做了很多研究探讨,普遍认为它的外形与鸟类有关,是老祖宗们对鸟图腾的崇拜的一种具象化,有专家称之为“形象与情感的统一”的艺术本质。

我院收藏的这件陶鬶出土自徐州花厅遗址。在考古学范畴上花厅所属的地理位置是海岱地区。“海岱”这个词语源于《尚书·禹贡》,海是渤海,岱是泰山。这个名字自80年代起在考古学界普遍使用,将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分布范围命名为“海岱历史文化区”,简称“海岱地区”,就现今的行政区划而言,如下图。

5.png

花厅遗址距今五千多年,通过考古发掘,这里发生了一场南北文化融合。

通过52、53年的试探性发掘,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80年代及新世纪初又对花厅开展了5次发掘,从出土文物看,花厅的文化面貌同时具备大汶口和良渚两种文化因素,部分器物更是同时具备大汶口与良渚两种文化因素。

6.png

大汶口文化 陶豆 南京博物院藏

栾丰实曾经指出:“崧泽文化时期来自北方的影响较大,在许多崧泽文化遗址中存有大汶口文化因素……”而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发展壮大,甚至步入文明,南北双方势头逆转,在距今5千年前后,良渚文化扩张到淮河流域。

7.png

大汶口文化 镂空器座 花厅遗址出土

对于发生在花厅五千年文化融合的原因,学界普遍认为是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先民北上,而北上的原因则有不同推测。有认为是遭遇水患的良渚先民不得不北上迁徙,有认为是南北方通过姻亲、结盟的方式进而逐步文化相融、北大教授严文明则直接提出:来自南方的良渚文化部落通过武力征服了当时居住在花厅的大汶口文化先民。

在良渚文化强势扩张的同时,大汶口文化步入衰落的晚期,苏北一带繁荣的大汶口文化走向落寞,但文明是不会中断的,在此时期的鲁东南地区、淮北地区逐渐繁荣起来,学者推测,是海岱地区南部的部落搬迁了过去,开始了新的故事。


参考文献:

1.1987年江苏新沂花厅遗址的发掘[J];文物;1990年02期.

2.本报记者 于锋; 花厅遗址,五千多年前的“文化两合”[N];新华日报;2023年4月21日.

3.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M];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1日.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1860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