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置温酒,幽兰送吉祥 ——清 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时间: 2024年05月01日 浏览次数: 1843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说起冬天,什么会让你感到温暖?白居易想与好友围着火炉,喝一杯美酒。确实,冬夜里的一杯温酒,是如此温暖沁人心脾。说起温酒,大家知道饮用温酒这一习俗源于何时?

魏晋以后。虽然我国酒的历史悠久,在夏商周时期已广泛生产发酵酒,但先秦人们习惯饮用的是凉酒,温酒用于敬神。到了魏晋时期,名士流行服五石散,服散后须饮温酒,自此后才改饮温酒。至唐时喝温酒之风才渐盛,所以白居易才邀请好友一同饮温酒。

随着酿酒技术的发展和饮酒习俗的变化,各类酒具也应运而生。梅瓶出现之初,就是用于储酒的,后因造型优美,逐渐发展为陈设器。

1.jpg

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无锡博物院藏

此件梅瓶小口卷唇,短颈丰肩,弧腹及底内收,至足部微外撇,外底内挖浅圈足。器身高34.6厘米,底径13厘米,曲线流畅优美。瓶身胎体洁白细腻,通体施透明釉,釉面清润,足部釉色凝结处微微泛青。梅瓶以青花为饰,在肩、胫部缠枝花卉和蕉叶纹的呼应下,四株折枝花果分两层交错而生,上生石榴和寿桃,下生佛手和荔枝。枝上硕果累累,花叶舒展,布局井然。梅瓶在青花的装饰下,显得端庄秀美。

一个美丽的错误——梅瓶名称的由来

梅瓶是瓷器中的经典器型,始见于唐,盛行于宋辽,元后延盛。但“梅瓶”这一称呼是较晚才出现的,在宋元时期称为“经瓶”、“酒经”,宋人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还记载了一则“经瓶”的笑话。

“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身,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

晋安人以经瓶盛酒,五瓶酒也叫做“五经”,外乡人误以为是儒学经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而整装起身,到门口迎接,从而闹出笑话。从这个笑话也传递出,这种小颈、环口、修身的瓶,也就是我们说的梅瓶,在当时是用于储酒的。至于宋人韩淲“诗案自应留笔砚,书窗谁不对梅瓶”诗中的“梅瓶”,指的是插了梅花的花瓶或胆瓶,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梅瓶。

明代仍无“梅瓶”之称,这种形制的瓶称作“瓶”或按照用途称“酒瓶”。民初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将这种瓶称为“梅瓶”,言其口小与梅之瘦骨相称,并说这个名称是“市人象形臆造”,也就是说“梅瓶”这个称呼是市人曲解误会而来,然而这个名称却广泛流传,直至今人不识经瓶,但识梅瓶。

幽兰送吉祥——折枝花果纹寓意

2.jpg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3.jpg

明宣德白地酱彩花果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4.jpg

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5.jpg

清乾隆釉里红三果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瓶身绘制的折枝花果纹是明永宣青花的经典纹样。除梅瓶外,在大盘、执壶、高足碗等器物上也常能看到折枝花果的纹饰。此外,折枝花果纹除了青花还有釉里红、酱彩、素三彩等釉彩形式。常见绘制的花果有石榴、桃、苹果、荔枝、佛手、枇杷、柿子等,所绘花果数目也不尽相同,有6枝、4枝、3枝等不同数量。青花折枝花果纹深得雍正、乾隆喜爱,成为雍乾御窑仿制烧造的对象。

6.jpg

我院藏的这件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将四种吉祥花果组合起来:佛手与“福”谐音,寓意多福;桃,是多寿的象征;石榴,寓意多子;荔枝,寓意“大吉大利”。梅瓶以青花绘制吉祥的折枝花果纹,端庄典雅又寓意吉祥。


参考文献:

①孙机:酒、茶、糖、烟,《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14.7。

②王光尧:明代梅瓶的使用,《南方文物》2000年第4期。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7575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