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成长漫游:种子的奇妙旅行——蒲公英
冬天,蒲公英的叶子紧紧贴在地面上,
根深扎大地,吸收养分。
春天,花苞悄然萌生。
不到一个月,
田野和空地上满是轻盈的蒲公英!
轻轻一吹,
一粒粒种子乘着白色“降落伞”启程……
蒲公英 玛丽莱娜•皮斯托亚
在大自然这个神奇的舞台上,植物们各自演绎着独特的生命故事,蒲公英无疑是其中的一位“旅行家”。正如古诗所云:“飘似羽,逸如纱,秋来飞絮赴天涯。”其形似白色绒球,含有许多带冠毛的瘦果。冠毛由花萼变成,被风吹过后,冠毛会分散变为带着种子的小白伞,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
蒲公英叶似苦苣,人皆啖之
在北方,蒲公英的苗破土而出便预示着春的伊始。倘若此时春雨适时洒落,那山坡上、野地里、河沿边,便满是挖蒲公英的人。人人都想采得头茬嫩苗,尝尝这初春的鲜嫩,那苦中带甜的清香令很多老一辈人欲罢不能。
最早记载蒲公英的《唐本草》上说:“蒲公英,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老百姓对蒲公英非常的熟悉,经常吃它。
到了明代,李时珍直接把蒲公英归类到了菜部,《本草纲目》中记:“蒲公英,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蒲公英无论是生吃、炒食、入汤还是凉拌,都风味独特。嫩叶炒食极其鲜美,入口微苦而回味无穷,捣碎作色拉也非常可口;将花蕾用醋渍后食用起来更是别有风味。
蒲公英入药
除了食用,聪明的中国人同时发现了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唐初,“药圣”孙思邈记录了蒲公英的药性。他亲自采制验证药效,并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序上写道:“余以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触着庭木,至晓遂患痛不可忍。经十日,痛日深,疮日高硕,色如熟小豆色。尝闻长者之论有此方,遂根据治之。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孙思邈手上长疮,疼痛难忍,随后他将蒲公英根茎的汁涂到手上,手指的痛便消除了些,疮也开始消除,之后他每日都用蒲公英的汁液涂在疮上,不到十天就全好了。
蒲公英中药材
宋朝的《证类本草》上也说:“蒲公英,味甘,平,无毒。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之及封之,立消。一名拘耨草。”
到了明朝,李明珍把蒲公英的药性和使用方法更完整地记载在《本草纲目》上:
蒲公英 菜部
释名:耨草、金簪草、黄花地丁。
气味:(苗)甘、平、无毒。
主治:乳痈红肿。用蒲公英一两,一起捣烂,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饭前服。
疳疮疔毒。用蒲公英捣烂敷涂,同时又捣汁和酒煎服。
李时珍说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能治疗乳痈及疮肿。从此,蒲公英作为中药材被不断挖掘与拓展,被广泛用于改善流感、痰热、喉痛等方面的问题。
蒲公英作为地球上最顽强,传播最远的物种之一,从田野间的野菜到治病救人的良药,以其食用与药用价值,在华夏大地上扎根于生活与医学之中。愿我们珍视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让它继续绽放独特而持久的绿意。
参考文献: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蒲公英:清热解毒、水肿散结的“药草皇后”》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权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