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勤纱厂——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肇始

时间: 2025年01月13日 浏览次数: 1194

开风气之先——无锡第一家民族资本工厂

b909f1b3-ee9b-4714-bde9-a56689db678f.png

业勤纱厂全景(1915年)

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创设机器纱厂,依“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古训,取“业勤”二字作厂名,选址于无锡东门外运河边的兴隆桥畔,厂房建筑为西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内分设清花、细纱、摇纱、打包、引擎、锅炉、电灯等车间,还设有修理工场和轧棉工场等。

6fa122daa29029ba89d9906bd017b457_640_wx_fmt=pn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1896年秋,业勤纱厂开工投产,注册商标是“四海升平”,订购英国机器设备,性能良好,所产纱的质量高,以生产14支粗纱为大宗,日产量8000余磅,畅销于常州、江阴、靖江、常熟一带,供不应求,获利颇丰。

fad6309e283c03b2358fbc07661161fa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业勤纱厂“四海升平”商标

因杨宗濂长期在外为官,杨宗瀚主持厂务,致力于工厂的生产经营,对采购原棉、轧棉工艺和纺纱质量等亲自过问,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在最初的十余年中,业勤纱厂蒸蒸日上,陆续添置设备、增加员工,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杨氏兄弟过世后,业勤内部发生矛盾,采用两房轮值租赁的经营方式,给企业的生产管理带来不利影响,自此由盛转衰。1937年无锡沦陷,业勤纱厂被日军焚毁,未再复建,就此结束。

768a0853ef0eaccbf81071bc3e70cad1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业勤纱厂是近代无锡第一家民族资本工厂,也是江苏省最早的机器纺织厂之一,甚至在全国民族纺织工业中也居前列。业勤纱厂的创办拉开了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序幕,对无锡近代工业的辉煌成就具有开拓性作用,在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宗濂、杨宗瀚兄弟——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最早的拓荒者

8cb6043f42d0d19be02de88986bc8496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杨宗濂(1832-1905年),字艺芳,无锡城内下塘人。在太平军进军无锡时,组织团练局,抵制太平军。1861年,入曾国藩幕府。1862年,入李鸿章幕府,随淮军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多年。以军功擢升为道员,历任布政使、按察使、长芦盐运使等职。

4764d35bdff3fc80a6b16e0448383556_640_wx_fmt=jpeg&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杨宗瀚(1839-1907年),字藕芳,无锡城内下塘人。1863年,经长兄杨宗濂推荐,入李鸿章幕府,草拟军情,缮写奏稿,以军功升道员并赏戴花翎。1885年,为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僚,任台北道道员,负责总办台湾商务、洋务、督办水陆营务,兼办台北铁路及开埠等事宜。1890年,应李鸿章之邀出任上海织布局会办,整顿局务,扭亏为盈。1892年,因织布局火灾而被免职,闲居无锡。1895年,经两江总督张之洞批准,与兄杨宗濂在无锡筹办业勤纱厂,致力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直至1907年病逝。

“源于斯 兴于斯”

自1895年创办第一家民族资本工厂——“业勤纱厂”到20世纪上半叶,无锡以棉纺织业、面粉业、缫丝业为主体的民族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并迅猛发展,工厂林立,实力雄厚,影响甚大。“百年锡商”正是从这一起点出发,虽历经起落波折而持续腾跃,书写了无锡百年工商名城的一部激荡创业史,造就了无锡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见证了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轫、兴起、勃发乃至消退的全过程。


图文参考:

杨世奎:《无锡业勤纱厂的创办及兴衰》,载于杨世纯、杨世缄主编:《双松百年》第61-68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01262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