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谣言“辟谣辟得很绝望”
在众多谣言中,与健康有关的谣言占了大多数,这其中,与癌症相关的谣言更是“横行霸道”、无处不在。
对于读者而言,最清晰的表达方式是直接说结果,然而,真正的科学中并不存在非黑即白和百分之百的事情,“万事无绝对”,只有散布谣言者敢于不负责任地说“一定”“治愈”,甚至还会预先来个定位——“不转不是中国人!”只要读者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就意味着真相失去了竞争力。
说实话,我在抵制谣言的路上辟谣辟得很绝望,而且谣言越辟越多,大家宁可相信谣言和营销号也不相信科学和医生,除了对权威的信任缺失,还在于人们喜欢听故事而不相信文献,宁愿相信“隔壁老王说”,也不相信数据统计。
真的遇到癌症?别慌!
我曾经是一名从事药物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同时,我还是一名癌症病人的家属。癌症其实是上千种疾病的组合,当我们谈到癌症能否治愈、需要多少钱、有多么难治,都要具体到特定种类的癌症,和这种癌症已经发展到的阶段。绝不能说癌症就等于绝症。
确实,多数时候,正规的医学无法给患者和家属一个他们期待的答案,比如“吃了某某药一定能治好癌症”“用了某种疗法一定能治好癌症”等等,但是伪科学总是可以把不确定的事情说得肯定。在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可以在控制住病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一边调整治疗方案一边改进,从而获得较好的治疗结果。但是,虽然骗子能说出医生说不出的话,但却做不出医生能做到的结果。
所以,如果相信了骗子和谣言,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因此,我们应该提前储备一些科学知识,甚至在不幸被确诊之后再多学一些科学知识也不晚,千万不要盲目相信身边人的建议、偏方和微信里各种无法分辨真伪的文章。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相信了骗子和谣言,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美国人不会受骗并不是因为他们聪明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有钱人治疗癌症最爱去的地方是美国,在美国不会被骗,还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事实上,美国人不容易受到谣言的蛊惑,原因不在于医院,而在于商业保险和监管制度。
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商业保险在美国的普及率很高,且非常正规。在美国,新药上市后,只要经过FDA批准基本都能进入商业保险支付范畴,因此,美国的药价是药厂与保险公司双方谈判的结果。而且,商业保险的监管力度很大,有一批医学专业人士专门负责审核,以确保纳入体系的药物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流程的。因此,不可靠的保健品或治疗方法无法进入保险体系,居民在使用之后也就无法报销,所以,美国人认为,保险公司没有支付的药品对于治疗是无效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一部分人上当受骗的机会。
在中国,药价的控制依靠行政命令,而不是社会各方共同支付,这导致制药研究人员在历经数百次失败之后,无法获得与成功相匹配的收益。但是保健品不仅不会受到严格的层层实验结果的约束,且监管环境比药物更宽松,而且上市售卖后价格不受制约,加之人们对于疾病预防的迫切需求,导致保健品公司能够获得暴利。那么,极有可能导致真正的人才没有用在该用的地方。
同时,一些违规的保健品公司或治疗机构在违规后所接受的处罚可能只有其营业额的百分之几,犯规的成本比认真做研发的成本低得多,给不法人员以投机的机会。
怎么才能科学防癌?
预防癌症的方式并不是要靠保健药和多吃某种蔬菜,目前,关于许多癌症的发病原因尚不能给出确切答案,那又该如何做好预防呢?
癌症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内因是基因和寿命本身,这是非常难以控制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癌的概率一定会升高,这一点是有科学依据的。但是癌症会因此而不能预防吗?并不是。曾经有统计显示,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如此。因为这些癌症跟个人生活习惯和环境有关。
例如食管癌,不吃烫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食管癌患病率,但是中国人喜欢“趁热喝”,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所有65摄氏度以上的食物全部归为致癌物。因此,当大众知晓这些知识后,是可以有效做好一些癌症预防措施的。
不过,每个人的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是不同的,健康的生活也跟每个人的基因有关系。我们可以遵照一些普遍适用的标准来做。
首先,戒烟。其次,少喝酒,而且“上脸”的人更要少喝,因为这些人酒精代谢有缺陷。第三,多运动,每天20-30分钟的运动会同时降低十几种癌症的患病风险。第四,稳定作息。
千万不要看个例,因为个例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得不否认,有的人确实一生抽烟却没有患癌。所以,科普的目的是给群体一个可以普遍适用的建议。
▲稳定规律的作息对防癌也很重要
关于癌症为什么医生总是“说不清”?
关于癌症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医生总是习惯说“生存率”“试一试”等,他们不会明确告诉病人为什么会得这种病,用某种治疗方法行不行。这的确不是医生不想说,而是他们有时候真的不知道。
每一个癌症的发病都不是单基因作用的结果,而是许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像盖房子,房子是否牢固跟某一个材料或者丁卯的关系并不密切,而结构不好的房子,或者几个关键节点的丁卯共同作用,容易导致房子坍塌。所以,如果把探索癌症比喻为盖房子,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这栋房子该如何搭建。
或许未来一天,在每个人出生的同时制定出最适合他的生活量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来饮食、运动、生活,这时,就真的能说清楚为什么会得癌症,如何治疗才是最好的。遗憾的是,目前无法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