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修补时光——古籍修复学习(壹)

时间: 2021年08月15日 浏览次数: 3017

文以载道,卷帙浩繁的古代典籍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那些泛黄的纸张,承载着穿越历史的文字,凝结着先贤的智慧。

640.webp (1).jpg

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历》

然而,纸张无疑是脆弱的。虽然有着“纸寿千年”这一保存持久的特点,但随着时间推移,水浸火燎、虫鼠啃噬,乃至一些温度湿度的变化都会对纸张造成一定的损害,使得古籍失去了原貌,甚至无法翻阅。再加上千百年来的朝代更迭、战乱动荡,更加剧了古籍的损毁和散佚,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和历史资料面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危机。因此,古籍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天的文博课堂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了解古籍常见病害,并探秘心灵手巧的古籍修复师们是如何赋予一页古籍全新的生命。

640.webp (2).jpg

古籍修复工具,包括鬃刷、排笔、针锥等等

医生看病讲求对症下药,古籍修复同样如此。不同的“病症”需要对应不同的处方。通常来说,古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病害:

01污渍

污渍是纸张受污染而形成的斑迹。水渍大多数是因气候条件、保存环境、温湿度的不当,导致古籍受潮、受湿而造成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古籍表面出现成片的水印,部分伴有字迹洇开、模糊的现象。而墨水、茶水、人体汗液等留下的污渍则会遮盖文字,影响阅读,甚至会引起纸张的酸化。

640.webp (3).jpg


02虫蛀

虫蛀是各种食书害虫对古籍造成的损害,大多表现为书叶上出现圆形或者曲线蛀洞。有的蛀洞从书的首叶贯穿到最后一叶,蛀洞中往往还留有虫卵、蛀虫的排泄物或分泌物。

640.webp (4).jpg

03鼠噬

相对于虫蛀,老鼠的啃噬显得更加“暴力”。轻则古籍四周轻微缺损,重则可将半部古籍尽数啮食,致使古籍内容严重缺失。

640.webp (5).jpg

04絮化

古籍的絮化是因为在流通过程中收到过度摩擦而造成的。絮化的古籍纸张蓬松似棉絮,极度脆弱,不仅无法翻页阅读,修复的时候也极其困难。

640.webp (6).jpg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2499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