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紫玉金砂”——紫砂壶介绍(壹)
紫砂陶艺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技。宜兴制陶历史,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从五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到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从汉魏六朝到唐宋元明清,宜兴都有相应的陶瓷器或窑址发现,这说明宜兴地区的陶瓷生产,数千年来绵延不绝。到了明代,当地匠人有意识地使用紫砂泥来制陶,并创造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紫砂陶器正式出现,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陶艺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
壹泥料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泥原料有紫泥、绿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其中,紫泥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深藏在黄石岩下,夹存于甲泥矿层中。本山绿泥是紫泥与段泥的夹层,故紫泥和本山绿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红泥产于宜兴市河埠朝庄村,是嫩泥矿底部的泥料,质坚如石。紫砂泥可塑性好,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只需将单一的泥料通过粉碎和澄练,就能够成为制作紫砂陶半成品的泥原料。
紫泥
红泥
绿泥
贰 实用性
紫砂壶是用于泡茶煮茶的。对于紫砂壶的性能“色香味皆蕴”过去早有定论,而且,科学机构也对砂壶的“暑月越宿不馊”一事,较砂壶与陶瓷做了详细测试,的确证实了紫砂壶较陶瓷优越了许多,这一结论是基于紫砂原料的独特性。紫砂壶实用性强,乃在于它具有比较高的气孔率,使其具有透气性好的优点。据《中国陶都史》第394页记载:紫砂泥料“其特点是含铁量比较高,紫砂器的显微结构中存在大量的团聚状”,它的气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团聚内部的气孔,另一种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且大部份属于开口型气孔,紫砂器良好的透气性,可能与这种特有的显微结构有关。据宜兴陶瓷公司对各陶土的理化工艺性能测定,发现紫砂泥的气孔率高达10%以上,因而又说明了透气性好,这就是“泡茶色香味皆蕴”和“暑月夜宿不馊”的主要原因了。再则紫砂泥的焙烧温度范围大,1190℃到1270℃,这也是紫砂制品不渗漏,不老化,越使用越显光润的又一原因。以上均说明了,这种粉质细砂岩的紫砂土,是“宜陶宜壶”的最佳泥料,也是陶都宜兴特有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