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陶冶生活艺享人生”之釉下彩(壹)
时间: 2020年09月04日 浏览次数:
3426
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窑彩”,是用色料(例如氧化钴)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显得晶莹透亮。由于高温烧成,适应的色料不多,颜色变化极难掌握。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釉下褐彩、褐绿彩等。
(烧制好的颜色参考)
釉下彩的历史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装饰瓷器。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是唐代制瓷工艺的新成就之一。唐代的长沙铜官窑(下文称长沙窑)即是我国釉下彩技艺的最早发源地,代表了这一时期湖南乃至全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据考古材料证明,长沙窑大约创于初唐,盛于晚唐,五代末期开始衰落。长沙窑的陶瓷器极富艺术创造性,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原料,施以青釉经烧制呈现出青釉褐彩的艺术风貌。长沙窑器物的种类多样,绘画内容丰富,还具有当时极罕见的瓷器书法艺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长沙书画艺术的特色和审美观念。
(长沙窑唐代釉下彩)
随着釉下彩的广泛流行,青花瓷逐渐发展起来。到宋代,长沙窑渐渐衰落,江西的景德镇成为了全国陶瓷生产的中心。迄今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都是在浙江出土,胎质较粗,胎色呈灰白色,青花颜色灰蓝色或灰黑色,应该就是使用了浙江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唐青花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