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之水——芙蓉湖的传说

展览时间: 2023年11月25日(周六) - 2024年2月25日(周日) 展览地点: 程及美术馆(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道500号) 策展人: 秦渊

海报fb.jpg

展览名称:无形之水——芙蓉湖的传说

展 期 :2023.11.25—2024.2.25

策 展 人 :秦渊

参展艺术家:(按首字母排序)

苍鑫 邓浩远 顾凯军 何屹 金佳子怡 蒋正根

康靖 刘佳玉 刘圣芳 刘玥 李锦涛 倪卫华 秦岭

单东波 王爱君 王俊 王振华 郑江 张军 张晓

张馨月 赵伟 朱星樾 周江南 周子乔


主办单位:无锡博物院

承办单位:程及美术馆

展览地点:无锡市滨湖区蠡湖大道500号


开幕时间:2023年11月25日 13:30

现场沙龙:2023年11月25日 15:00


水是东西方共同的神话原型,在众多神话传说中,与人类文明起源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洪水神话。西方神话中的洪水是上帝对人类“原罪”的惩罚,而在中国神话中,更强调治水,水被儒道文化赋予了人格与智慧的双重内涵,浸透着历代智者博大的人文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代圣贤在治水的过程中意识到水的以柔克刚,所以疏而不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在江南地域中,芙蓉湖历代圩田的传说即是中国水神话原型的现实缩影。芙蓉湖也就是《越绝书》中提到的“无锡湖”,此湖自古水患不断,人们从受制于水,到学着利用水、驯服水,继而不断耕种、协作、迁徙、定居,直至傍水而生。可以说,芙蓉湖的演变过程历经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是大运河无锡段的前身。湖水不断变换形态,最终成为了孕育无锡城市生命的土壤。

本次展览试图从图像学的基础上建立芙蓉湖历史文化遗产视觉档案,使观众能清晰直观地感受到芙蓉湖遗迹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展览从无锡博物院藏芙蓉湖的图像史料出发,由相互滋养的传说与考古、艺术与象征两条线索组成。

在考古叙事线中不乏寻找芙蓉湖的历史足迹:除了成因、治水、消逝等过程外,我们从芙蓉湖遗迹的围湖造田、城市形成中,同样能体会到人类与水从彼此抵牾到互渗互溶的过程和状态;另一条线索则为艺术家对传说的回溯与解读,他们诉说的角度无疑是跳跃和发散的,似乎是让观众摆脱从单一的历史演进角度进入,并仍能保证叙事完整性。因此,展览可以看作通过芙蓉湖的历史叙事传达艺术家对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思辩。

IMj_42170fb.jpg

清 秦仪 《芙蓉湖图》无锡博物院藏

展览通过古湖记忆、治水神迹、城市再生三个单元阐述芙蓉湖的过往,以湖区的部分地图和考古资料结合无锡博物院馆藏史料以及部分摄影、视频,可以让观众了解到芙蓉湖的历史概貌。

1.《黄埠墩》fb.jpg

《黄埠墩》瑞士阿道夫.克莱尔1868年摄,刊于《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2015年版p70

芙蓉湖的形成至开发是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共生互惠过程。每个阶段都代表了以水为中心的人类活动,而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芙蓉湖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芙蓉湖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工程,又具有不断变化的区域和目的。展览中绘制了很多分析图表,便于观众更直观的理解芙蓉湖的治水历史脉络。

芙蓉湖2fb.jpg

治水分析图(华辰成绘)

芙蓉湖3fb.jpg

芙蓉湖遗址区域分布现状图(华辰成绘)

展览邀请艺术家和学者在芙蓉湖遗址实地调研和考察,在艺术实践中运用多学科方法处理复杂的城市变化,将城市废弃地、文化遗址、工业遗址等都成为艺术家作品的表达对象。使城市的历史叙事在后工业景观里形成新的文化脉络,为城市环境产生丰富的文化肌理和层次,赋予工业遗址以人性化的温情,并最终将这种场所精神具体化,实现“城市再生”。


特别鸣谢:

策展支持:

顾耀峰 策展人,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顾凯军 艺术家,策展人

资料提供:

金石声 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王海宝 中国摄影文献研究学者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03994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