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博新展|与古为新——锡博2020艺术新空间特展

展览时间: 2020年5月18日(周一) - 10月08日(周四) 展览地点: 无锡博物院中区二层展厅

网页_画板 1.jpg

展览名称:与古为新——锡博2020艺术新空间特展

主办单位: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承办单位:无锡博物院

展出时间:2020.05.18—10.08

展览地点:无锡博物院中区二层展厅

背景:2019年初,无锡博物院启动首届“锡博英才行动”青年人才资助计划,活动自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加,经评选,最终有五位青年艺术家和五位青年学者成功入围。

此次展览是对入围青年艺术家和青年学者们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这些成果主要依托于无锡博物院藏文物资源而产生,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极具时代特色。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是以无锡古街、山水园林、大运河为主题,以中国画、油画、壁画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而青年学者们则提交了相关主题的研究专论。配合这些创作成果,我们从院藏精品中遴选出和创作主题相关的部分文物,并辅以与研究成果相关的文创产品,一并呈现给观众。这些展品融古汇今于一堂,使人既可从中领略历史悠久的江南文脉,又可窥见江南文脉在赓续绵延中的传承创新。

与古为新,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


展览主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艺术创作类:


学古融通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关系中,有“可游可居”、“移步换景”的特点,观赏者可步入画中游览,按照画家所预设的游览路线,不断地想象自己处在画面中景物的某个位置,山水画之"游"在视线的不断切换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图片1.png

现代 蔡光甫 纸本设色

《无锡古运河皋桥图轴》

王梦晗:《新时代下的锡城古运河》

图片3.png

王梦晗 《西水墩》

作者说:“我的童年在水乡度过。阳台的窗户一拉开,晒的被子下面就是运河;每个暑假的早上,外公外婆提溜着我穿过弄堂,捻着运河走一段路,去早锻炼;学画画的时候,老师家住吴桥,我在桥下来来回回,看着运输船队的东往西来。运河两岸的房子愈发的高了,两岸的人声亦愈发熙攘,不变的是这条运河依旧,扮演着锡城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师古出新:青年画家顾真真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继承传统的工笔画法,重现园诗中所提及到,而图册中未收录的松布、含星濑、迥梁、疏峰馆四景。青年画家颜有为,在研究藏品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西林园景图》之二《遯谷》为蓝本,并取西林之土壤作画。


图片4.png


明 张复 《西林园景图册》


顾真真:《基于<西林园景图>研究下的无锡园林绘画创作》


图片5.png

顾真真《含星濑》

作者说:“根据无锡博物院现存之十六景,经研究发现,其中有部分景色中出现了另外一景的相关画面,两者可以互相印证,从而获得各景之间的位置关系……我专程多次赴无锡东郊的胶山实地考察,四百多年沧桑变化,虽然西林园建筑早已无旧综可循,所幸胶山的山体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根据对《西林园景图》及相关史料的研究,还能基本判断出当年的大致位置和基本格局。”


颜有为:《<西林园景图>综合材料壁画再创作》

图片6.png

颜有为《遯谷新解》

“采用泥土与沙子混合,沙子采用120目125微米的细沙,泥土挖取自明代西林园所在地锡山区安镇附近,今月曾经照古人,四百多年来那片土地上的泥土没有改变过,使用无锡本地泥土绘制无锡本地明代绘画作品,也很有意义。”


穿越古今:

图片7.png


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局部)


韩晶:《文徵明<蕉石鸣琴图>油画新构》

图片8.png

韩晶《蕉石鸣琴图新解》

“以无锡博物院明代书画藏品文徵明《蕉石鸣琴图轴》为创作蓝本,以油画形式进行图式解构。初拟画面尺幅遵照原作纵横比列,适当扩大,布面油画。以原画为主要线索,全身像构图。人物以当下年轻人读书状态为主体,背景保留原画芭蕉、太湖石等物象元素。对于取材和构想,一方面围绕无锡博物院优秀藏品为主,本身带有某些基础性的优势,弘扬无锡博物院藏品的社会视觉效应。”

融汇中西:“融汇中西”的艺术思想,曾经影响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美术发展。吴冠中则是这一艺术思想的坚定捍卫者和实践者。他在油画艺术创作中植入水墨元素,又在水墨中融入西方现代绘画的造型观念,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里探索,将东西方艺术的营养混合在一起,从而营造出一种新的境界,建立起一种新的东方美学趣味。

李建鹏:《吴门故地》

图片11.png

李建鹏《吴门故地》

青年画家李建鹏此次创作项目《吴门故地》选取吴地——无锡本地江南地域特色的白墙黑瓦民居街巷为主题,在画面布局及艺术表现语言营造上强调东方形式美学,基于吴冠中先生提出的“形式美”绘画美学基础上深入实践东方美学精神。



第二部分:学术研究类


王拓:晚明宜兴紫砂与金属器型之亲缘关系研究——以无锡博物院藏明代出土紫砂器等为例

IMG_1706(20200508-154328).JPG

清邵景南制陈曼生刻井栏紫砂壶

无锡博物院紫砂器收藏颇丰,青年学者王拓以无锡博物院藏明清时期的出土紫砂壶为例,结合史料,让我们了解到,紫砂初创期及其发展过程中与铜、锡类金属器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影响关系。但是,紫砂器型的发展并没有止于模仿,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功能和时代的审美需求不断进行改良和创新。



任宝龙:明代锡山秦氏家族的文化交游----以“竹炉新咏”为中心

图片13.png

明 丁云鹏煮茶图轴(局部)

成化丙申(1476)年秦氏家族兴起 “竹炉新咏”的文会雅集,名震一时。此次以惠山竹茶炉为核心的茶事集会凝聚诗、书、画、泉、茶、器等多样文化的交汇融合,是秦氏文化交游史上的典范,亦成为明代无锡本邑著名的地域文化符号。青年学者任宝龙此文即以“竹炉新咏”为中心,籍此探讨秦氏雅集文会盛况,从中可窥彼时秦氏家族文化交游特点以及对家族文化繁荣的深远影响。




王昱东:无锡惠山泥人传统纹饰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研究——以锡博藏品《蟠桃会》为例

IMG_1707(20200508-154433).JPG

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重要部分,是民族心理的吉祥观念所形成的艺术形式。《蟠桃会》这尊现藏无锡博物院的泥塑作品,是现存最早的惠山泥人作品,该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众多,各路神仙云集,在这些泥人神仙的服饰纹饰图案中,吉祥纹样的运用极为广泛。

青年学者王昱东此文不仅对《蟠桃会》的三角形构图形式以及二十四位神仙人物的角色造型、服装配饰、动态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典型代表人物身上服饰的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具体逐一分析,释读了惠山泥人手捏戏文中吉祥纹饰的象征意义,并阐述了其基本运用手法,为后期纹饰的数字化采集与修复再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陈香:无锡博物院儿童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无锡江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香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三个维度对无锡博物院藏文物,以及现有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提取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文创产品设计中。总结出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要素,提出一种符合地域性文化应用方式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即“提取语义-解剖语构-改善语用”,以达成博物馆文创产品内容创新、功能创新以及设计创新,并以无锡博物院泥人阿福阿喜元素为例导出产品设计,为地方性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IMG_1708(20200508-154638).JPG

现代王瑞华塑、吕君彩仿明阿福阿喜

IMG_1709.JPG


张啸:从无锡博物院藏《大众报》《东进报》考察1941年前后苏南东路抗战

青年学者张啸以无锡博物院藏《大众报》和《东进报》为研究对象,从《大众报》《东进报》的出版背景和基本情况出发,分析1940年到1941年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展概貌,结合两份报纸的内容梳理了东路地区抗日宣传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专辟一章对东路抗日游击战作了解读。让珍贵的报纸资料“活起来”,也是保护和传播先辈留下的丰厚的革命遗产,更是一种传承与创新。

图片17.png

《东进报》部队版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6595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