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十五年锡社春季大会宣言》和《无锡评论》
锡社,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无锡的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团体,成立于1924年1月29日,发起人是上海南洋大学的无锡籍学生缪斌、陆定一、许广圻、高祖武、顾谷宜等人。锡社成立之初仅有社员14人,都是无锡外埠读书的大学生,分布在上海南洋大学、上海东吴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等高等学校内。在锡社成立之前,这批大学生已有“无锡旅外同学会”的组织,这被视作是锡社的前身。锡社以“提高邑民常识,促进无锡社会生活”为宗旨,以“坚毅合作”为信条。 3月22日,锡社在上海南洋大学改组,选举缪斌为主干,高祖武为书记。在这次大会上,为了宣传,决定出版社刊《无锡评论》月刊,王启周为《无锡评论》编辑长,许广圻、陆定一为编辑员。为了扩大组织与影响,锡社谋取与孤星社合作,双方协议以锡社的在沪同学参加孤星社为条件,孤星社中无锡籍社员全部参加锡社。1924年8月,中国孤星社无锡委员会正式决定无锡籍社员全体加入锡社。因此,锡社成员骤然增至51人,不仅扩大了组织,而且两社在无锡的活动也更加频繁。锡社通过出版多种期刊、举办平民学校、组织时事演讲、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等,声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鼓动改造黑暗的社会制度。1925年7月11日,锡社召开第二次暑期大会,这次大会制订了新的社章,组织体制改变为委员制,推选王启周为委员长,秦邦宪等8人为执行委员,秦邦宪同时任组织部主任和编辑部主任。这时锡社已拥有社员近百人。
1926年2月,锡社执行委员会在无锡召集本社全体社员大会,一致议决通过了这份《中华民国十五年锡社春季大会宣言》。该宣言共分四个部分,即:一、本社工作之地位;二、本社之过去与现在;三、结论;四、附录。该《宣言》在“本社工作之地位”中阐明,锡社“诚本欲治其国先齐家之义,力谋地方之改革与发展,近树梓桑福利之道,远建国家治平之基。是本社直接为无锡地方之团体,而间接即为中国国家之基础,行远自邂,即小见大,本社之工作,固不仅限于无锡一隅矣。”在“本社之过去与现在”中,锡社总结了自成立以来所作的工作,特别是“五卅一役,本社在本邑民众运动中,尤力尽其指示领导之责任,凡我社员,莫不义勇奋发,身先作则。” 同时该部分对锡社以后的工作也作了部署。在“结论”部分中,锡社表达了今后的发展意向和决心,写道:“本社本爱国者首先爱乡之旨,而发展为一切拥护人民公众利益之光荣事业,虽遇如何挫折,决不为之稍却。盖吾境越危,吾力越奋,吾心越苦,吾志越坚。”在“附录”部分中,记录了这次锡社春季大会通过的8项议决案,如发布本届大会宣言、修改部分社章条例、严格以后社员入社条件、组织社员俱乐部和试办社员流动图书馆等。
在这次锡社春季大会上,还通过了“以后《无锡评论》态度照宣言编辑”的议决案。《无锡评论》是锡社的喉舌,锡社对时局的主张,对社会生活的评议都发表在这刊物上。《无锡评论》先为月刊,后改为半月刊,前后共出24期,自第17期开始,由秦邦宪编辑。此后该刊对于反对帝国主义、抨击军阀统治、鼓动改造社会制度的宣传日益激烈。1925年12月,军阀政府以“宣传过激主义”的罪名,查封了锡社。后虽经锡社的申辩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不久即予启封,但锡社内部也由此开始分化。其中安剑平、秦邦宪、薛成章、严朴、糜文浩、顾谷宜、陆定一等人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而这次锡社春季大会后,原属于锡社右翼的缪斌等一些人,则逐步走向了革命的反面,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的帮凶。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锡社瓦解,前后活动了3年多。
(谈 菁)
1、《中华民国十五年锡社春季大会宣言》:纸质。长18厘米,宽13厘米。国家三级文物藏品。
2、《无锡评论》:纸本,16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