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军将领黄中元等转呈李鸿章禀帖

墨笔小楷,纸质。长22.9厘米,宽45厘米。

该禀帖释文如下:

会合禀统领

敬禀者:本日寅刻,东华等带队驰赴祝塘,先将大队札住该处,以为策应。随各带小队前进一里之遥,即见贼匪沿泾遍野,往来络绎不绝,联札营垒,星罗棋布,约计三十余座。凡蜜树丛草之区,尽竖旗帜,似欲为疑阻我师之计。东华等再四细商,须分三路冲击,松林各营挠其中,中元、映文各营挠其左,建瀛各营抄其右,东华带炮船驶入,水陆夹击,令其首尾不能相顾。商确已定,齐力奋进,无不以一当百,以十当千。贼众虽多,已有不敌之势,胆犹抵死,抗拒不退。水陆并攻,枪炮齐发,自明时鏖战以至申时,逆等万难再当,始行败走。我军乘胜猛进,直赴过王塘十余里,将近周王庄,尽将贼营踏毁,毙匪二千余名,生擒千余名,落水淹没者无算,夺获军械旗帜不计,所有遗粮米概行赈济逃出难民。本当一鼓珍灭,因时值天暮,又闻周庄另有股匪数万潜伏,未敢轻忽,随各收回祝塘。松林各营屯于街之前,建瀛各营屯于街之尾,中元填驻祝塘贼营,东华炮船即泊祝塘河下,映文驻扎长泾以顾后路,水陆防范綦蜜,严备周庄踞匪诡计。此二十五日攻剿祝塘、王塘援逆大胜获全胜之实在情形也。拟明日仍各激励士卒,率同进扫周庄一带股众,誓欲灭此朝食,以期上慰。

宪廑藉酬知遇,伏乞大人俯赐察核,转禀抚宪,肃此具禀。恭请崇安,伏乞 垂鉴。

树声、中元、东华、嗣武、映文等谨禀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禀文前和文末各有一墨笔草书“行”字,说明所禀报事项已获得上级批准。从相关史料来看,该禀帖系淮军将领黄中元、王东华、滕嗣武联合道员张树声等转呈李鸿章的禀文,主要就1863年9月7日(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清军围剿祝塘、王塘等地太平军的战况进行了汇报,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军为保卫革命果实与晚清统治者激战的惨烈情况。

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江阴。自1862年起,清军加紧了对江阴太平军的围剿。1863年夏,清军攻克昆山、太仓,李鸿章随即派李鹤章、刘铭传率部进驻常熟、杨库,清军步步进逼江阴。6月29、30日,太平军与清军刘铭传所部在杨库交战失利,忠王李秀成即命各部率军支援江阴。8月下旬,护王、潮王、武王、齐王、区王五部聚集十余万军队,由常州、苏州、丹阳、溧阳、无锡分道增援江阴,队伍绵亘数十里。李鹤章特调遣张树声、余思枢、卫汝忠、佘拔群等六营,从常熟、福山赶往离江阴仅四十里的杨库支援,随之又调总兵郭松林带领八营队伍,由王庄赶赴江阴交界支援。

9月7日凌晨,总兵王东华等率部驻扎祝塘后,鉴于太平军在祝塘军事戒备严密,遂商定分三路攻击太平军。郭松林率部从中路进攻,黄中元、何映文率部进攻太平军左翼,吴建瀛率部进攻太平军右翼,王东华则率炮船从水路进攻。从禀文看,是日战况异常激烈,战争主要在祝塘、王塘一带展开,清军在祝塘水陆夹击太平军,太平军“胆犹抵死,抗拒不退”,英勇战死者达2000余名,被清军俘虏者达1000余名。

祝塘之战发生当天,李鸿章由昆山抵达常熟巡视清军驻扎情形,并于次日巡视王庄、大河各军。当时,总兵郭松林等请求乘胜出兵,妄图一举剿灭无锡、江阴交界的太平军,双方的交战更趋激烈。据《李文忠公奏稿》记载,9月8日,清军滕嗣武部与纳王郜永宽部激战于谢家桥,李鸿章则亲自督率王东华等水师合力围剿。仅8日和9日短短两天,太平军被清军屠戮者即达五六千人。在清军围剿江阴期间,广王、薰王奉忠王李秀成命令,“与城存亡,誓不逃弃”,并与清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在保卫江阴的战役中,太平军与清军浴血奋战达20余日,由于清政府与洋枪队联合夹击太平军,最终还是没有守住江阴。9月13日,清军攻克江阴,广王李恺顺堕水而死。

(阎智海)

1-5太平天国禀帖.JPG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9137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