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的《江苏无锡农民地主经济调查表》

纸本,16开本。国家一级文物藏品。

1929年春,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陈翰笙制定了无锡农村经济调查计划和一套调查表格,该《江苏无锡农民地主经济调查表》,就是当时陈翰笙亲自设计定制的,表内内容也是由他组织的调查团完成的。

陈翰笙,1897年生于江苏无锡县东门城头弄。1915年赴美留学。在美国获硕士学位,后在德国获博士学位,通晓十几个国家语言。 1924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一年后在北大由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介绍参加国民党。1926年加入第三共产国际,做地下情报工作。1935年在苏联转入中国共产党。其一生著书等身,发表各类文章无数,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和革命老前辈。

1927年4月,陈翰笙来到苏联莫斯科,在第三共产国际的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任研究员,与当时在该所任东方部部长的马季亚尔发生了关于中国农村性质的争论,从而萌生了他对中国进行广泛社会调查的思想。

1928年5月,陈翰笙从苏联回国。翌年春,受蔡元培之邀在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兼社会学组组长(所长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兼任,实际工作由陈翰笙主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搞社会调查研究,为当局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咨询服务。陈翰笙第一个调查目标是上海日资纱厂的包身工制,因为当时上海日资纱厂的工潮较多,蔡元培为了了解实情,要求陈翰笙首先调查这方面的情况。

日资纱厂中的包身工,身受日方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这些包身工大多数是贫苦的农家少女,她们或受骗、或为生活所迫,签订了包身契,一般一包三年。在这三年中,她们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全部收入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供给她们的是仅能活命的衣食,但每天却要做12至16个小时的繁重工作,因而许多人死于非命。

陈翰笙通过调查,收集了这方面的大量资料,写出了调查报告,并印成小册子,广为宣传,以唤起工人的觉悟。但这份调查报告所揭露的活生生的现实,却刺痛了国民党政府中的一些人,因为日资纱厂中的情况在中资企业中也普遍存在,所以这些人就说这个调查报告是共产党支持搞的,要调查陈翰笙的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蔡元培也规劝陈翰笙不要再去工厂调查,而转向调查农村经济,因为国民党政府当时正要在全国搞一个所谓的“农村经济复兴计划”,也正需要这方面的材料。于是,陈翰笙立即就将调查研究的方向转向了农村。

中国地域辽阔,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该从哪里着手调查,这是陈翰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分析摸底,陈翰笙决定先从他的家乡无锡开始调查,然后再扩展到河北和岭南。他认为,江南、河北和岭南是中国工商业比较发达而农村变化得最快的地方,只要能彻底地了解这三个不同区域的生产关系如何演进,认识这些地方的社会结构的本质,对于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序,就不难窥其梗概了,而对挽救中国农村危机,复兴农村经济,也就易于找出有效的办法了。

1929年7月,由陈翰笙组织的农村经济调查团在无锡城中的崇安寺小学设立总办事处,由他原来在北京大学的无锡籍学生王寅生主持常务工作,陈翰笙则常来无锡指导、检查。调查团成员共有45人,他们大多数是生长在无锡或临近各县的学生,其中1/3为国立北京大学、劳动大学、上海政法专门学校研究农业或社会经济的毕业生或肄业生;1/3为本县高级中学的肄业生;1/3为本县的小学教员。总办事处下设4个调查组,分别由张稼夫、钱俊瑞、秦柳方和刘端生任组长。组内设交际、文书、会计、调查员等。为了使调查达到预期目标,调查团成员学习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部分章节和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力求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揭示农村的生产关系。对于调查的具体内容、方法等经过研究和讨论,制订了周密的计划。7月下旬,实地调查开始。调查人员先赴天上市、天下市两地(当时无锡农村的乡称为市,而无锡却称县。天上市就是现在的堰桥、长安桥一带,天下市就是现在的八士桥、东北塘一带),调查按照普通村和特殊村逐步展开,共对22个自然村,1204个农户进行了逐户调查。调查种类共有20多项,包括每户人口、占有土地、农作物种类、收成、租税支出等,调查人员将每户的情况记入调查表。经过两个多月的工作,22个自然村逐户调查告一段落,接着又调查了另外55个自然村和8个市镇工商业的概况。随后,无锡农村调查资料由陈翰笙、王寅生、钱俊瑞等进行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又对税捐、田租、币价以及工商业等与农村经济直接有关的情况,追溯到近20年来的演变,继续补充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调查表明,无锡农村阶级对立尖锐,压在贫苦农民头上的剥削形式有地租、高利贷、雇工、捐税、商业剥削等等。土地占有极不平衡。当时占农户户数5.7%的地主拥有土地40.5%,占户数5.8%的富农拥有土地19.9%,而占农户户数68.1%的贫农仅有土地17.7%,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占有土地千亩以上的大地主。这就粉碎了托派文人所谓的“江南无封建”、“江南无地主”的谬论。

无锡和随后进行的保定农村经济调查形成的研究报告送到中央研究院后,触怒了某些人,他们怀疑此事系共产党所为,故将报告扣压不予发表。随后,参加农村调查的钱俊瑞等人纷纷遭到排挤,最后陈翰笙也不得不向蔡元培提出了辞呈。以后这份调查报告就一直没有找到,但一些调查的原始资料则历经艰难曲折被保存了下来。无锡博物院的这些调查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这次调查的历史见证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谈 菁)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58665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