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无锡后方医院医疗用具

该批文物为新四军第6师第18旅在无锡东湖塘后方医院的部分医疗用具和针剂。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18旅正式成立,归属新四军第6师。18旅成立后建立了卫生部,所属各团建立了卫生队,营连逐步配置医务员、卫生员。原江南抗日救军国(新四军18旅前身)的后方医院被一分为二,第一疗养所(口头上仍称后方医院)在苏常太地区,第二疗养所在澄锡虞地区,而该第二疗养所(后方医院)就设在无锡东北乡的东湖塘镇。

当时苏南东路地区抗战形势发展很好,新四军部队积极打击敌人,地方党政建设蓬勃发展,部队迅速壮大。一批上海及附近城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和纱厂女工纷纷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到卫生部、卫生队和后方医院工作,加强了卫生医疗队伍。

那时新四军后方医院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老百姓家的堂屋就是“病房”,地上摊的稻草铺就是“病床”。上面吊一块白布,下面用长凳搁上门板,就是“开刀房”。医疗用具和药品奇缺。没有金属镊子,就削竹筷来代替;没有夹板,自己锯木板制作;没有脱脂棉花和绷带,就用普通棉花和土布煮沸消毒后来代用。面对种种困难,新四军后方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凭着对抗战的坚强决心,不怕危险,吃苦耐劳,忠于职守,依靠人民群众的爱护和地方抗日民主政府的帮助,出色地完成任务。为此,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的谭震林还专门为他们写了一首《白衣战士颂》的白话诗,刊登在《东进报》上,热情赞扬这些医务人员的出色表现。

1941年8月下旬,日伪部署对澄锡虞地区“清乡”,领导决定第二疗养所的干部和医务人员带领伤病员分批向长江以北转移。由于情况越来越紧张,一些来不及转移的伤员以三至五人为一组,分散在各相隔几里路的小村子里隐蔽养伤。留下的少数医务人员化装成农夫、农妇,逐村进行巡回治疗。战斗在继续,伤员陆续增加到100多人,而敌情更趋严重,北渡长江又很困难。上级指示,将这批伤员组成两个队,向西突围。西边有铁路、公路、运河,日伪驻重兵防守,封锁严密。他(她)们依靠群众及交通线上我方秘密党组织的帮助,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历了很多险情,终于跳出“清乡”圈,穿过铁路、运河和苏锡公路,漂过太湖,到达新四军十六旅活动地区。

1941年11月,新四军十八旅奉命进到苏北的江(都)、高(邮)、宝(应)地区,医务人员分批随部队进入,留在苏南的第二疗养所部分医务人员也随后到达该地区,无锡的新四军18旅后方医院亦随之撤销。

(肖根荣)

新四军无锡东湖塘后方医院的部分医疗用具和针剂:

新四军后方医院 (1).JPG

1、新四军无锡东湖塘后方医院使用的医疗瓶(残余);质地:玻璃;

新四军后方医院 (2).JPG

2、新四军无锡东湖塘后方医院使用的杯子;质地:铁;

新四军后方医院 (4).JPG

3、新四军无锡东湖塘后方医院使用的医务箱;质地:铁;

新四军后方医院 (3).JPG

4、新四军无锡东湖塘后方医院使用的水壶;质地:铝;

新四军后方医院.JPG

5、新四军无锡东湖塘后方医院使用的行军灶(残件);质地:铁;

新四军奎宁针剂.JPG

6、新四军无锡东湖塘后方医院使用的针剂(奎宁)。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79028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