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军毯

毛料。长179厘米,宽149厘米,国家三级文物藏品。

该军毯呈深绿色,右上方印有“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置”醒目红字。右上角有一个比较大的“锡”字,在其下方还有主人在捐赠时缝在毯子上的一块白布,上书如下文字:“四十年前百少年,兵分五路气冲天。沙场浴血身何顾,四化长征一马先。”

一九三七年寒冬,无锡青年九十六人,西撤至陆区桥,组成了无锡流亡青年服务团,选出孙克定为团长、李伯敏为组织部长、周秋野为宣传部长、沙仲虎为总务部长。县抗敌后援会发给各团员军毯一条(即今陈列之物),出苏经皖至赣入南昌,与党接上关系,便兵分五路:一至浙西、一至陕北、一至赣东、一至皖南、一至武汉,热血奔腾,投入抗日战争第一线。全国解放后,为革命事业捐躯者含笑地下,在世者历历可数矣,壮者烈士,特为诗以悼之!

一九八一年五月一日 陆墟谨识(上下盖有陆墟印三方)

军毯主人沙陆墟,原名仲篪,改名仲虎,笔名陆墟,生于1914年3月2日,无锡陆区桥人,回族。1933年毕业于上海江南体育专科学校。1934年入无锡《人报》当记者、编辑。1937年11月无锡沦陷前夕,他参加了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担任总务部长,到达江西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后即在江西、福建等地工作,积极宣传抗日救国。1939年,沙陆墟在福建建瓯县创办抗日宣传的“七七”业余剧团,任团长。后任《闽北日报》编辑,《南方日报》、《民主报》、《儿童周报》总编辑。抗战胜利后,到苏州任《大江南报》、《江东日报》总编辑、社长。他长期从事小说和戏曲创作,是一位多产小说家。早在《闽北日报》任职时,为了宣传抗日,创作了长篇小说《说岳全传》,开始在《闽北日报》上连载,引起了轰动。

“锡流”是无锡沦陷前夕,由中共地下党员带领100多名爱国进步青年,在撤离无锡向内地转移路经溧阳时成立的。“锡流”成员凭着对党的坚定信念,满怀热血和正气,边流亡进行抗日宣传,边寻找党的组织关系,途径苏、皖、赣、鄂四省,历时一个多月,行程千余里,不怕艰难困苦和牺牲,终于到达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全部投身于革命队伍。

“锡流”的这次行程,被著名女作家、当年的亲身经历者菡子(原名罗函子)称为一次“小小的长征”,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概括。毛泽东同志曾把红军的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那么这三个比喻也正可以用来说明“锡流”。

“锡流”也是一份宣言书。它向人们宣示:参加“锡流”的无锡、溧阳等爱国青年,是一批为了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优秀儿女。“锡流”中不乏家境优裕的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子女,有许多本人已是小学校长、教员,也还有已成名的学者,但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他们毅然抛家别亲、离乡背井,踏上前程难卜的征途,远赴他乡去寻找党组织,寻找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她)们一路长途跋涉,或则徒步前进,或则背纤逆行,脚磨出了泡,肩磨出了茧。白天三餐难继,常以山芋、萝卜充饥。晚上借宿空屋破庙,薄被难以御寒。身上长出虱子,却戏称为“光荣虫”。足伤难于行走,仍坚持于“烂脚队”。种种磨难,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充分体现了爱国青年的豪情壮志。

“锡流”也是一支宣传队。不论是徒步行进中的宿营地,还是乘船时的停靠码头,他们所到之处,都随即刷标语,作演讲,为周围的群众、难民,甚至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教唱抗日歌曲,演出《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救亡剧目,广泛宣传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道理,为宣传发动民众抗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锡流”也是一部播种机。它在沿途的群众、难民、甚至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中,播下了动员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点点火种。或许这在当时只是一些微弱的星星之火,但正是全国各地无数这样的星星之火,最终燃成了焚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魔爪的燎原烈焰。“锡流”的成员本身也是一颗颗革命的种子,此后,他们播撒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解放战争急风暴雨的洗礼下,最终成长为一棵棵支撑起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伟大事业的栋梁之材!

此条军毯,是由当时的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为支援抗日青年,特地发给他们的。它经历了“锡流”的伟大壮举,也是全国抗战爆发后,无锡人民同仇敌忾、誓死抗日的重要见证物。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沙陆墟十分珍爱它,携带它辗转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历尽千辛万苦,新中国成立后仍珍藏着它,寄予着深厚的革命情谊,直到1981年5月才捐赠给原无锡市博物馆。

(肖根荣)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5003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