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声《歌保国》传单

铅印,纸质。长22.7厘米,宽32厘米。国家三级文物藏品。

《歌保国》,亦名《保国歌》,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赵声所作。赵声(1881-1911),字伯先,一字百先,江苏丹徒大港人。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17岁时考取诸生,谓亲友曰:“大丈夫当为国宣力,区区一秀才何足言。”赵声关注时代变革,善于接受新事物。维新变法期间,他倾慕康、梁才志,赞成变革新政,并常常与同窗纵谈国事,“慨大局之沉沦,恨狂澜而莫挽”。他认为:“以今日之时世,非推翻旧局,改良新政,制造新国民,不足以富强天下,以拒外侮也。”1901年初,赵声赴南京后在候补知县沈韵锵家就馆职,但是,他并不甘心“于墨汁中求生活”,不久受江南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赏识而入该校就学。1903年2月,赵声东渡日本考察军政,此时他已深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表示“生平最佩服孙文”。在日期间,赵声所交皆抱革命思想者。为将革命思想付诸实践,同年归国后,赵声创办阅报茶社,开设小学堂,组织体育会,以启迪民智。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约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在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在广州起义。12月3日,孙中山启程赴欧前,赵声致函孙中山云:“弟以身许国,断不能偷无味之生”,为革命成功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赵声忧愤成疾,于同年5月17日病逝于香港雅利氏医院。1912年初,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特追赠赵声为“上将军”,以表彰其对革命作出的贡献。

赵声喜欢赋诗,因处晚清变革之世,其诗“多是感激时事”,而《歌保国》正是这样的感时之作。关于《歌保国》的创作年代和传单的印行情况,章士钊在《赵伯先事略》一文中有简略的记载。据章士钊所言,赵声自日本归国后,曾在两江师范学堂做过一段时间教员,暗中却在进行革命活动。其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日益高涨,赵声亦积极投身于革命宣传的洪流中,并撰写“七字唱本”,激劝士卒,“七字唱本”即《歌保国》。《歌保国》写好后,章士钊秘密印行数十万份,由曹亚伯等革命者“走数千里散之”,以至于长江流域各省的清军士兵手中几乎都人手一纸,“习其词若流”,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61年,祁龙威在搜集辛亥革命时期史料的过程中,曾经就原无锡市博物馆所藏《歌保国》传单向章士钊求证,“确定为他当年所印传单,也确定为赵声鼓吹革命之作”。

《歌保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的重要历史文献,其感情慷慨激昂,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操;其歌词直白浅近,易于理解,革命宣传效果显著,1911年11月25日的《民立报》尚刊登该文。作者在开篇即大声呼吁同胞要团结一致,共同保卫国家,“莫打鼓来莫打锣,听我唱个保国歌。中国汉人之中国,民族由来最众多。堂堂始祖是皇帝,四万万人皆苗裔。嫡亲同胞好弟兄,保此江山真壮丽”;同时还揭露了晚清政府统治的黑暗和腐败,以及欧美列强欺凌掠夺中国的事实,“台湾割让又胶州,火烧眉毛全不晓。非我族类心不同,把吾土地媚群凶。欧美环伺恣分剖,外洋又复逐华工”;进而指出了晚清政府和外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史实,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仿效欧美,实行立宪,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阎智海)

1-8歌保国.JPG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02014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