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博开出“花”!锡博志愿者的别样“诠释”强势出圈
时间: 2024年05月31日 浏览次数:2170厚重的历史,精美的文物
围绕着文博
讲解能有多少形式?
锡博志愿者给出了别样答案。
博物知旅,感知历史,5•18国际博物馆日,无锡博物院精彩不断。当天在星空剧场内上演的“共享历史 分享快乐——志愿者团队风采展示专场”更是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强势出圈。主持、快板、舞蹈、书法、情景剧、短视频、ppt演讲……志愿者们根植于文博讲解,结合所长,诠释出形式丰富的“讲解周边”,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博视听盛宴。
因为热爱 才会绽放
文史讲解是志愿者的基础工作之一,如何在已有的馆藏讲解词基础上求突破、找亮点,展示文史讲解工作中的“精”和“专”,志愿者们动足了脑筋。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稿内容、制作精美课件,都是基本操作,如何在舞台上收放自如地讲演、恰如其分地控场,才是大家面临的真正考验。
凭借着对历史、对文博的热爱,志愿者们精心准备,用独特的视角、专业的态度在舞台绽放。藏品故事、人物生平、历史渊源……在志愿者们的演绎中被娓娓道来,生动再现。
无锡博物院西二“大元处士”展馆收藏了元代钱裕墓出土的精美衣物。志愿者张纹、杨黎明由此导入,介绍了《从元服饰到元青花》的文化演变历程,图文并茂地还原出元代衣物的纹饰特点。
无锡籍早期中共党员严朴变卖田产投身革命,志愿者何振纯深情讲述了这个在无锡北乡流传甚广的动人故事——《三少爷毁家闹革命》。
锡博馆藏的吴王僚剑迄今依然熠熠生辉,志愿者邰丹丹以《三尺青锋看吴韵》为主题,将季札挂剑、吴王僚剑、鱼肠剑的故事串联起来,展示了三尺青锋背后的道义和信念。
志愿者黄海讲述的《黎明前的电波》故事,把观众拉回了无锡解放的那一日,捷报传来,人们“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场景。
南宋诗人尤袤是无锡籍名人,作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却并不为人熟知。志愿者缪苗讲述的《被低估的南宋四大家之尤袤》,介绍了这位低调诗人的令人惋惜的一生。
巧思不断 锦上添花
这次的展演主题落脚在“语言讲解”,无锡博物院志愿者社教组、新媒体组的志愿者们早在三月份就开始策划如何发挥创意,让“讲解”讲出“花”来。社教组结合工作内容,将社教小课堂以情景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展现了锡博馆藏特色泥人作品——《蟠桃会》;《飞越千年的凤》则围绕无锡城市标志“玉飞凤”,将舞蹈、书法、甲骨文融合到一起,相得益彰。
“打竹板,台前站,请君听我说一段。都说锡博瑰宝多,我来带你看一看……”欢快的竹板声将整台展演推上了高潮,观众们情不自禁地被“带起节奏”,应和着舞台上的快板词。
新媒体组在多番讨论下,决定以短视频 快板的形式,带大家“游锡博”。组员们分工明确,文稿准备、图片收集、视频拍摄、后期制作……在全体组员的精心筹备下,通俗易懂的快板词和精心制作的视频内容相继出炉。经过多番线下排练,新媒体小组的舞台首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
一个舞台,一场展演,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博诠释,是无锡博物院志愿者团队非凡风采与深厚才情的“窗口”,是对志愿者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礼赞,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共享历史 分享快乐”,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所有志愿者共同的文化使命。我们期待通过现在以及未来更多的“窗口”,让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活力在每个人心中交织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