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微课 | 茶文化系列之盛唐茶风
活动时间: 2020年4月30日(周四)14:41- 5月5日(周二)14:42
活动地点:
已结束
详细介绍
在开始本期文博课堂之前,美好的春光让人不禁想吟诗一首: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唐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肯定有人要问了,“茶鼎”是什么?
我们来看唐代大文学家皮日休怎么说。
“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
——茶中杂咏·茶鼎
皮日休简单介绍了茶鼎的起源和造型,可能长这样:
饮茶习惯
唐代的饮茶习惯与现代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此一些流行于唐的茶具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譬如这件长得酷似中药罐子的,可以于明火上煮茶的茶鼎,随着饮茶习惯的变迁而被人淡忘。说到唐代的茶文化,很多朋友想必第一时间会想到陆羽的《茶经》,这本中国茶文化史上丰碑可以说是为后来的人们饮茶指明了道路方向,书中介绍了茶的起源、采制、茶具、茶叶各个产地乃至各地水质与茶叶品种的搭配,十分科学而详尽。
上世纪80年代,满是故事的法门寺地宫重现天日,其中有一套完整而精美无比的唐代鎏金银色茶具,很好地应证了陆羽《茶经》中饮茶、茶具的内容,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根据同时出土的《献物账》碑载,供奉茶具为:“笼子一枚 ,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副,重十三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琉璃茶碗、柘子一副……”等。
请大家划一划重点,这些记录上的名字对于专家们给出土器物命名、判断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饮茶流程
这套饮茶流程分为六个步骤:
焙炙--碾碎--筛罗--煮水加盐--加茶末--品茶
1、焙炙
炙就是烤,这一步骤是为了将茶叶烤干,因为唐代喝茶会把茶叶碾碎,所以会把茶叶烤的很干很脆,这就需要用到烘焙工具——茶笼。茶笼是用来盛放圆形或方形茶饼的器具,一般挂在凉爽通风处,以保持干燥。当茶饼潮湿时,茶笼也可用于焙炙。
2、碾碎
待茶饼干燥后,将茶饼放入槽子内,用碾轴碾碎。民间的碾一般为木制,内椭圆而外长方,椭圆有利于运转,外方能防止倾倒,而皇家所用则是高贵奢华的金银器。
3、筛罗
碾碎的茶叶末有粗有细、有优有劣,显然不是每颗茶叶末都能被用作泡茶的原料,这就要求其必须经过筛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筛罗也叫做茶罗。
茶罗实物过去从未发现过,地宫出土的这件鎏金飞天仙鹤纹壸(kǔn)门座银茶罗子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一件。
来,再念一遍它的名字“鎏金飞天仙鹤纹壸门座银茶罗子”。
里面结构是这样的:
4、煮水加盐
等茶叶末准备妥当,就可以烧水了。唐代人认为,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其次是江河的水,井水最差,奔涌湍急的水不宜饮用。在全国各处水质的品评中,无锡惠山泉的“天下第二泉”之名就是茶圣陆羽亲评所得!
水煮沸时,有像鱼目的小泡,有轻微的响声,称为“一沸”,锅的边缘有泡连珠般的往上冒,称为“二沸”,水波翻腾,称为“三沸”。只有到三沸时,才能往水里加茶叶末。
唐人饮茶,喜欢加盐,水初次沸腾时,便应该加盐调味了。但加多少也必须讲求一个度,不能过分加盐,这样就丧失了饮茶的初衷。
而精致的上流社会,贮存盐的器具也是考究的。
分解开是这样的:
5、加茶末
这是十分具有技术含量的一个步骤,唐代流行两种饮茶方式,一种是煎茶法,一种点茶法,两者的差别主要在这一步,我们来看一下煎茶法是如何加茶末的。
煎茶法要在水“二沸”的时候,先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转圈搅动,用“则”(茶匙)量取茶叶末沿着漩涡中心倒下,等水大开,波涛翻滚时,把刚才舀出的水掺入,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的“沫饽(bō)”,即水面上的白色沫子。
6、品茶
经过了前期充分的准备,终于到了最愉悦的环节。
品茶当然不是简单粗暴的一口闷,首先要欣赏茶汤,慢慢搅拌,想象轻风吹皱春池,做到“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样的卖相堪称茶道高手。辅以一些精巧的茶盏香匙小物件,方能彰显皇室的矜贵。
\
以上就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茶具结合《茶经》中的六个茶道步骤进行的简单剖析,事实上法门寺出土的茶具并不仅限于文中内容,盛唐时期茶文化之风雅、之深刻从现世的茶具就可以想见。
本期唐代茶文化内容就是这些,后续将带来茶文化巅峰——宋代茶文化的在线微课,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