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奢色堆盈——明代鎏金密码
深山与远洋:明朝如何开启奢华传奇?
西南深山的黎明,雾气尚未散尽,矿工们已腰系绳索,手持铁钎,沿着陡峭的岩壁攀援而下。他们的目标,是山腹中那条若隐若现的金脉。“砰!”——火药爆破的闷响在山谷间回荡,陡然间碎石飞溅。矿工们迅速上前,摆手挥去烟尘,迫不及待地用铁锤敲下一块矿石,在晨光中眯眼细看,那如同活物般的一线金色,似要冲破灰褐色的石块跃出,蜿蜒成一部流光溢彩的明朝金器史。
这是开采脉金常用的“火药爆破法”,矿工们要进行凿岩辟石、穴山破洞等一系列艰难的地下工程,才能得到大块矿石,随后在石碾上进行初步破碎,接着在粉碎槽中精细研磨,最后才能得到金。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部分场景
火把的残影在潮湿的岩壁上跳动,汗水混合着煤灰,在矿工脸上留下道道黑痕。当他们以血肉之躯,在金矿富集的之地锤凿星火之时,一场场海上贸易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肆意飘扬的旗帜舞出了跨越山海的情谊,咸咸的海风呐喊着文明交融的期许。遥远的异域港口,身着奇异服饰的人们,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欢迎着远道而来的明朝使者——郑和。那些通过宝船舰队带回的精美宝石和珍珠,充实了原料基础,造就了东方韵味与西方瑰丽交融的奢华绝色。
无锡博物院藏 镶玉嵌宝人物纹金掩鬓
以金捶揲为底衬,簪首形若带尾祥云,以白玉雕成的人物,栩栩如生。外圈镶嵌红蓝宝石,如星芒坠入鎏金之海,彰显着皇家的雍容与神秘,融合了古典与异域风情。
工艺与市场:谁才是金器发展的真正推手?
紫禁城的西华门处,金色阳光为内府宫墙镀上了一层庄重的暖色,微风乍起,将树叶拉扯得簌簌作响。银作局的工匠正屏息凝神,将0.2毫米的金丝弯曲、扭转、编织,每个步骤都倾注了近乎虔诚的专注,生怕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
作为皇家直属部门,银作局技术规模十分庞大,约有工匠两三百人,分錾刻、钑花、镶嵌、累丝、鎏金等13个工种。为保证工艺的纯正和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匠户均采用世袭制,世代只为皇室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严苛的制度下,银作局的确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作品。
江西省博物馆藏 累丝金凤簪
凤头采用锤揲工艺,通体运用累丝技法,羽毛由金丝堆叠而成。簪脚铭文“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明确标注了制作时间、成色和重量,充分证明了其出自明代宫廷银作局的尊贵身份。
紫禁城外,富庶的江南地区却是另一幅光景。临街金铺里,掌柜正快速拨弄着算盘,热情的伙计为富商夫人展示着锦盒中的金簪。店铺与后坊相连,坊中有一位正在累丝的工匠,手中细若发线的金丝钩起了他全家老小的生计。不远处的街角,是一间雕花门楼,“当”字灯笼高高悬挂,诉说着人间百态。楼里的朱漆台后,当铺朝奉在称量一枚金扳指,前来典当的佝偻老者,目光正随着秤杆微微颤动......
“店铺 作坊 当铺”的商业网络,撑起了市井中一块块的赫然醒目的匾额。设计制作、展示销售、资金流转都被串联起来,有效促进了金器的流通和发展。因此,不同于皇家追求极致的工艺,民间更注重的是市场需求,创作风气更加灵活自由,常以世俗文化为题材。
无锡博物院院藏 明招财童子纹金耳坠
童子形象敦厚圆润,体现了传统审美中对福相的追求。手中所执金币,象征着人们对于富足生活的祈愿。童子眉眼弯弯,呈含笑之态,表情的塑造赋予了器物鲜活的生命力,赤足立于盛开的莲花之上,竟生出几分超凡脱俗的气质,莲花也因童子的灵动而添了些世俗的温情。
平衡之道:如何在矛盾中走向行业巅峰?
原料充沛、工艺成熟、市场繁荣,让明代金器发展得快速而热烈。然而,其张扬的美学表达与崇尚内敛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微妙的对峙,但这种矛盾的张力却推动了思维创新与制度改革,女子金发饰的衍变便是典型例子。
明代女子服饰受礼教影响,对身体的遮蔽性极强,以至项链掩于立领,手镯隐于长衫,戒指藏于宽袖。唯有高耸的发髻独自撑起一方舞台,大胆演绎着对美的追求。因此,女性试图通过繁复的发髻来彰显自我,却又被抨击过于奢华,于是“䯼髻 头面”的佩戴方式应运而生,这种组合形式可以通过增减䯼髻上的头面组件来灵活调节华丽程度,很好地应对了困境。
“䯼髻 头面”示意图(黑色部分为䯼髻,粉色为头面组件)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插图显示:万历年间,民间已发展出数十种头饰的搭配范式。而后这种发饰文化更被纳入了严格的制度体系,《大明会典》中载:“一品夫人可戴金翟冠,五品以下则限用银镀金”,将命妇头饰规格与品级严格绑定。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插图
金发饰的衍变,展现了人们如何在遵循礼教与追求个性间的找到平衡,而明朝金器业正是在这种充满矛盾的困境中,不断创新改革,最终走向行业巅峰。
诸势交融 催生文明回响
皇室的严苛,乍看之下着实令人生畏,但正是那不容僭越的体制,为金器制作指引了清晰的技术方向,为民间创作树立了高标准的审美典范,让金器市场有章可循。
而民间的烟火气,便似那冰湖上的雀鸟,冷月下的花影,在紫禁城秩序的框架中留下了一抹灵动与鲜活,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商业机制,为金器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生命力。
这一抹奢华的金色,冲破了西南深山的雾气,乘着海外贸易盛行之风,在匠人的指尖完成了从矿石到器物的蜕变。每一件流光溢彩的作品,都在向我们展示,明王朝如何在制度的罗盘与市场的活水间,让冰冷的金属,绽放出温热的人间光彩。
参考文献:
《大明会典》万历重修版 张居正等纂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干宝
《明代内府金银器的制作机构与作品风貌》张燕芬
《文物有声|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明代金银器:奢华与诗意的完美结合》酥薯脆脆
《明初“随驾监局”机构研究——兼论明初北京官署和行在机构的演变》北京市文物局
《地质找矿的中国智慧:我们的老祖宗如何找金矿?》河北省地矿局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 中国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