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博新展|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
展览名称: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
主办单位:福建民俗博物馆 无锡博物院
展览时间:2022.6.17—2022.9.4(延期至2022.10.09)
展览地点:无锡博物院西区二层临展厅
寿山石自古就是我国奇石珍品中的佼佼者,天资瑰丽、色彩迷人,具有“细、结、润、腻、温、凝”六德,以“石中之王”、“国之瑰宝”而饮誉天下,被推作国石首选。因其质地凝腻温润,易于游刃,而成为古今雕刻与篆刻的上乘材料。
寿山石雕刻始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而不衰,清康乾时尤为鼎盛,且名家辈出。2006年福州寿山石雕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最为璀璨的艺术瑰宝之一。
本展览由福建民俗博物馆与无锡博物院联合主办,遴选出寿山石精品佳作近百件,品种涵盖了田黄石、芙蓉石、峨眉石等,题材包括人物、山水、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等,其中不乏周宝庭、林寿煁、林元康等大师级工艺美术师的精品之作,还有部分中青年优秀雕刻家的力作,充分展示了寿山石雕刻的精湛技艺与文化传承,让观众从历史之中感受寿山石之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部分展品抢先看
清 芙蓉石吕洞宾人物摆件
长129.27mm,宽60.73mm,高72.73mm
吕洞宾身着道袍,长髯于胸,坐靠于山岩之侧,怡然自得。
民国 都城坑石太狮少狮把件 周宝庭
长80.15mm,宽50.27mm,高42.74mm
此件太师少师把件造型浑朴,圆转流畅,没有过多的穿凿,符合其雕刻古兽注重手感的风格,适合摩挲品赏。大狮子呈卧势,虽神情庄重但姿态怡然,任两只幼狮伏于身上嬉闹,流露着护子温情。一只幼狮躲在颈下似摩挲撒娇,另一只则含首匍匐而上,似有试探之意。呈现的幼狮生动活泼,性格各异。作品巧施雕刻,形神兼备,传递着特殊的天伦之情。
周宝庭(1907-1989年),号依臂,福建福州人。早年拜“东门派”第二代传人林友琛为师,后又入郑仁蛟门下。雕刻技法融东、西两派之长于一体,汇古代艺术之精髓,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尤以印钮、古兽和仕女为最。
清 寿山田黄冻石携琴访友薄意章
长37.8mm,宽16.2mm,高55.9mm
此件是一方田黄冻石,它的色泽如金子一般灿烂,通体透明细腻纯净,润如羊脂,是田黄石中的最上品。薄意寥寥线条刻画了山间携琴访友的场景。人物衣褶线条简洁流畅。画面左侧缱绻的几缕云雾,弥漫着山林若隐若现,半空蝙蝠遨游,顿生祥瑞之气。画面右侧,崖上亭台半露,引人遐想。这样的意境和情趣,充分体现了西门派薄意技法,对“意”的审美追求。
清 寿山芙蓉石人物摆件
长72.5mm,宽59.89mm,高151.69mm
以芙蓉石为制作石料,人物丰满,线条自然流畅。雕刻刘海戏金蟾主题。刘海为神童形象,神情活泼欢快。迈腿跳跃,手舞钱串戏耍金蟾,虽然左下侧的金蟾缺失,但整个雕刻作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发丝、眉眼、嘴均染色,为清代寿山石雕刻的装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