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

确定

活动回顾|祥龙献瑞贺新春 博物馆里过大年

时间: 2024年02月24日 浏览次数:1836

6401.jpg

120Px.png

“祥龙献瑞贺新春,龙腾虎跃万事锦。”甲辰龙年,人们在这欢乐的氛围里,寻找着过年的仪式感,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了新年俗。春节期间,无锡博物院开展了一系列含“龙”量极高的精彩活动,与观众朋友们一起体验别样的年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下现场浓郁的热闹氛围吧~~

图片1.png

“执笔绘红笺 墨香暖人心”——送春联活动

“无联不成春,有联春更浓”。春联,是千百年来春节的民间传统习俗。它用工整精炼的文字描绘着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景,以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表达着国人的文化底蕴。2月3日下午,我院联合诗词协会开展了“执笔绘红笺,墨香暖人心”迎新春送春联活动,为广大市民送上新年祝愿!活动现场红纸翻飞,墨香四溢,“书法家们”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皆蕴含着浓浓年味。大家正带着对龙年新气象的祈愿,书写下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对联......

2.jpg

3.jpg

吉祥红包树——新年领祝福红包活动

龙腾盛世,瑞气盈门!红包是春节期间的重要年俗,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礼物之一。龙年伊始,无锡博物院为游客们“栽种”了一棵吉祥树,装满各种惊喜的红包已经挂在树上等你来摘!不仅有新年祝福语,更有机会抽到无锡博物院独家文创产品,满足广大文博爱好者的期待~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围绕着吉祥树摘下心仪红包,开启鸿运一整年。

龙年新气象,祝福送万家,这个春节,你有没有来无锡博物院收获属于自己的惊喜呢?

4.jpg

5.jpg

初一:印福纳吉——非遗“雕版印刷”体验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新春习俗之一。木版年画距今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守门将军”的门神雏形。大年初一,无锡博物院开展“印福纳吉——雕版印刷体验活动”,邀请观众们共同体验雕版印刷技艺。印吉龙、纳吉祥,“这是以生肖为主题的,这是以花团为主题的……”随着社教老师的介绍和示范,一个个生动活泼的雕版印刷制物展现在大家面前。

上墨、覆纸、刷印、起纸、晾干,在一拓一印之间,龙年图案清晰可见。愿新的一年里,大家都能如龙般翱翔,展翅高飞,收获满满。

6.jpg

7.jpg

初二:纸上乾坤——非遗剪纸体验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历史悠久,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人们通过剪纸艺术来表达对美好生活和吉祥如意的追求。

大年初二, 50组亲子家庭相约在无锡博物院一起参加“纸上乾坤——非遗剪纸体验”活动。活动开始,社教老师先从南北民间剪纸的异同、中国剪纸分类、剪纸的表现方法等知识介绍了剪纸艺术,并结合实例,边讲边示范了一些剪窗花的基本方法。小朋友们的小手一上一下转动着,小剪刀咔嚓咔嚓一张一合,很快,一条条可爱的小龙龙就在他们的巧手中诞生了,大家看着自己的杰作,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红红的剪纸窗花代表着喜庆和团圆,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8.jpg

9.jpg

初三:龙凤呈祥——羊毛毡挂饰制作体验活动

羊毛毡,采用羊毛制作而成,是人类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织品形式,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因为其柔软的材质、治愈般的触感,近几年来受到了手工界的青睐。看着一团团羊毛在手中毡化,最终形成一个个小物件,这个过程是治愈而欣喜的。

大年初三,锡博带领大家体验小龙羊毛毡挂饰制作,感受羊毛纤维在指尖的轻柔可塑。活动开始,社教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羊毛毡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技巧,包括如何选取合适的羊毛毡、如何使用戳针进行塑形、颜色搭配等。随后,大家以针为笔,用线织梦,通过戳戳、拼接、编织等方式,让一块块普通的羊毛毡变成了形态各异、富有个性的作品。小小的戳针遇上灵巧的双手,让你感受色彩与艺术的碰撞,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针”的很不“戳”!

10.jpg

11.jpg

初四:庆舞良宵——DIY舞龙灯制作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它不仅仅被咱们中华民族视为象征,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待。每当喜庆的节日来临,人们都会欢快地舞起龙灯,祈求平安和丰收。舞龙已经成为了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气息。

大年初四,无锡博物院特别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场有趣的DIY舞龙灯制作活动。在活动中,社教老师向孩子们讲解了中国传统龙和舞龙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接着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一贴一拼,完成了舞龙灯的制作。摸摸龙头万事不愁,摸摸龙背万事顺遂!瞧,小朋友们手提浓浓国风特色的舞龙灯,瞬间把新年的仪式感拉满~~

12.jpg

13.jpg

14.jpg

初五:民乐——江南浪漫主义民谣

民乐指用中国古典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这绵延千骨的韵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民族情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创新和蜕变。

大年初五这天,锡博将民乐带进了星空剧场,当音乐艺术与古老历史碰撞,从此寻找诗意不必再走向远方。锡博架起了通往吴地文明的桥梁,带大家去听婉转浪漫的民谣,去品水墨江南的雅韵。

15.jpg

16.jpg

初五:非遗的艺术——民间工艺大师展演秀

中华文化延续着华夏儿女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无锡拥有许多独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展现了民间匠人的高深技艺,又体现了传统艺术的典雅魅力。

新春佳节之际,我院特邀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大师齐聚一堂,让观众与“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有细腻雅致、工艺精美的惠山泥人;有古朴清雅、韵味十足的留青竹刻作品;有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的精微绣等,真可谓是一场富有年味和文化气息的艺术盛宴。

17.jpg

18.jpg

初六:评弹——中国传统主义曲艺

评弹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优人百戏,击毬关朴,渔鼓弹词,声音鼎沸”,可见它早在明代便备受欢迎。

大年初六,锡博本着传承地方记忆、弘扬民族文化的宗旨,特邀无锡市评弹团在星空剧场为大家展现评弹艺术。优秀的青年演员用婉转柔美的吴语弹词,讲述着无锡的旧话往事,用说与唱、琴与弦,带大家醉入江南,寻市井烟火,听人间故事。

19.jpg

20.jpg

初六:共“响”福昌——手作环保爆竹体验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如今我们致力于保护环境、尊重科学,但不妨碍我们从传统习俗中去体会古人心境。

大年初六,大朋友小朋友们齐聚在无锡博物院,亲手制作了一个环保爆竹,虽“无声”但胜似“有声”。在过年时赠与亲人,不光增进了几代人之间的感情,而且也融洽了过年的喜乐氛围。

21.jpg22.jpg

初七:好戏登场——皮影戏手工diy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在宋人的笔下,皮影戏的完成只需要一个简单的戏台,在光影的借助下,灵活的手指在幕后用木杆操作影人,讲述人世百态和妙趣无限的故事。

大年初七,锡博开展了“好戏登场——皮影戏手工diy”活动。社教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制作工艺等,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对这来源于千年前的光影艺术充满了好奇。随后,小朋友们在家长的配合下,上色、拼装,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经典角色诞生。大家禁不住兴奋的心情,尝试着自己演绎皮影戏~~在光影流转中,聆听经典故事,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生生不息的光芒。

23.jpg

24.jpg

25.jpg

初七:吴风雅乐——评弹、民乐系列新春专场演出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吴侬软语,说不尽的旧话往事;水乡泽国,唱不完的民谣欢歌。评弹与民乐,既是江南民间的生活写照,也是文化传承的根基与底蕴。

大年初七,无锡博物院举办了“吴风雅乐——评弹、民乐系列新春专场演出”。伴随着弦索叮咚,吴侬软语,把数不尽的江南风光和说不尽的江南往事与你一一细说,而你则不自觉地沉浸其中,享受着一场视听盛宴。

26.jpg

初八:龙行千里——创意挂饰手作体验

中国车挂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它常以中国结的形式出现在贵族阶层的马车或者轿子中,更有传言道,此创意来自周公旦,象征着驱凶避险,寓意出入平安。

大年初八,无锡博物院邀请大家来参与“龙行千里——创意挂饰手作体验”。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大家精心挑选着车挂饰品,每一款都工艺精湛,质感细腻,让大家爱不释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我们华夏儿女的精神象征,现场观众也格外用心,将可爱的“龙”饰品装点在自己的车挂上,每个人的车挂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将其挂于车中,让它陪伴大家的每一次行程,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龙行千里,心想事成!

27.jpg

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