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穿越千年的历史强音——编钟
时间: 2024年10月15日 浏览次数:3432
“叮……当……咚……”随着演奏者手持钟锤有节奏地敲击挂在钟架上的编钟,一声声或浑厚或清脆的钟鸣创造出精美绝伦的编钟古乐,演奏出穿越千年的天籁之音。
编钟,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首,敲之音质醇厚、清澈明朗,排列起来气势恢宏,代表了当时音乐文化、冶金铸造等多方面的最高成就。
那么编钟到底蕴含着何种魔力,能够穿越千年而魅力不减?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编钟的起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随着岁月的流转,每套编钟的个数逐渐增多,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发展到九枚、十三枚一组。1957年,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以其悠扬的旋律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在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演奏,是征战、朝见或祭祀等庄重场合不可或缺的音乐神器。
认识编钟
中国古代的青铜编钟,以其独特的合瓦形结构著称,形似两片合拢的瓦片,优雅而神秘。青铜编钟主要分为甬钟、镈钟和钮钟三大类,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魅力,常编列成组,共同演绎出和谐的音乐篇章。甬钟的特点是上方的舞部(甬钟最上端的平面)有甬柱,形制最为复杂;镈钟则口缘平,且形体较大;钮钟的特点是,其舞部上的悬挂部件为小巧的钮环而非长长的甬柱。
此外,这些编钟还按照不同频率的大小顺序巧妙地悬挂在钟架上,从而形成了和谐统一的音阶,每一件钟的尺寸都与其所能发出的音高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古老乐器独有的音乐魅力。
曾侯乙编钟:余音绕梁两千余年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馆藏)
曾侯乙编钟,作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大型礼乐重器,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被誉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编钟,由65件青铜钟组成,每一件钟均具备一钟双音的特征,音域跨五个半八度,能敲奏七声音阶,仅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备。
出土至今,曾侯乙编钟只公开演奏过三次。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3个月,恰逢建军节,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
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第二次奏响。从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世界名曲的《欢乐颂》,各国驻华大使都为之倾倒。1997香港回归,古编钟的和鸣与《天地人》的交响,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来听一下穿越2400多年而来的金石之声
(1986年为了采制编钟原音而奏响的一次)
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礼乐之邦”的美誉,每一件文物都铭刻着时代的记忆,凝聚着文化的精髓。每当那悠扬而庄严的编钟声响起,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恒久魅力,更彰显出历经千年风雨后依然璀璨夺目的精神力量。
如今,我们已摒弃了昔日礼制中的等级界限,从礼乐文明中提炼出和谐有序的理念精神——“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一精神,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图片均来源网络 权侵删)
1、曾侯乙编钟的奥秘 意公子
2、西周礼乐制度下编钟之美学 —— 以曾侯乙编钟为例 袁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