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

确定

在线微课|《江南茶事美学—茶画荟》

时间: 2022年11月27日 浏览次数:1909

“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仍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来说,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唐代开元以后,“茶道”大行,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本期在线微课将带领大家跟随不同时期的茶画了解茶文化的知识。

上古先秦(旧石器-前221)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640.jpg

《神农采药图》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出土

此画中对神农的刻画可谓匠心独运,线条流畅而具有轻重、缓急之别,很能传达人物的年龄特征。对于衣纹的处理很老到,简洁、明确而毫不拖泥带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十分清楚。此图绘神农山中采药满载而归的情景。神农头梳高髻,长脸高鼻;肩披兽皮,腰围叶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携药锄,背负药篓。

魏晋南北朝(220-589)

三国东吴时期出现“以茶代酒”;南北朝“茗粥”或与中药配伍。

隋唐(581-618)

煮茶为唐代的主要煮饮方式,风行于文人、僧道之间,在诗文中通常以煎茶称之。茶圣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曾专论茶的煎煮操作方式,唐人所吃的茶是饼茶(类似于今天的普洱),饼茶是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繁杂工序而成,至于煮法则经历繁琐的工序,如茶饼的研磨、筛末、煮茶、加盐、搅拌、汤花的掌控等等,直至分茶,将煮好的茶分斟到不同的碗里。整个过程需要24种茶器,可见吃茶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640 (1).jpg

《唐人宫乐图》

画面描绘了一群宫中女眷围着桌案宴饮行乐的场面,共画十二位人物,其中贵妇十人,一个个高挽发髻,衣着华丽,姿态雍容,环案而坐,两个侍女则是站立长案边,在旁侍候,她们吹奏畅饮,好不热闹。画面以巨型方桌为中心,活动内容可分为品茗、奏乐和行酒令三个部分。

2.jpg

3.jpg

对该画主题,通常解释是唐代宫廷仕女饮茶。唐代流行“煮茶法”,即将茶饼碾碎过罗,沸水煎煮,加盐调味,煮好茶汤用来分饮。从画面内容看,几乎所有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著述都将这幅画视为中国最早的茶画。

作品画面有动有静,亦庄亦谐,反映出唐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成为视觉的文献资料供当代各学科的研究者使用。

宋元(960-1368)

全民喝茶,点茶、斗茶之风盛行。茶马互市、饮茶之风远播海外。所谓点茶法,是指茶饼经炙烤、碾箩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瀹方法,和唐代煎茶法有很大区别。这在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茶著中有很详细的描写。

据蔡襄《茶录》记载,宋代建安民间流行斗茶,此风气很快就流布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阶层及禅门僧侣间,形成了宋代这种独特的茶文化现象。如宋徽宗赵佶以帝王之尊,曾亲自碾茶、点茶、赐茶,并很风雅地说:此自布茶。如著名文士欧阳修、范仲淹、苏轼、黄庭坚、陈师道、陆游等,都有大量描写茶事的诗词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如宋代著名高僧宗赜禅师曾编纂《禅苑清规》一书,对禅门日常茶事、茶礼作了详细规约,对后代影响很大。

另外,宋代茶事在当时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具体反映。

640.png

640 (1).png

《撵茶图》南宋 刘松年(传)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绘,绢本淡设色,纵66.9厘米,横44.2厘米。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传世作品很多,仅涉及到茶事内容的就有《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博古图》、《撵茶图》等多幅,对我们了解宋代茶事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撵茶图》以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面分两部分:画幅左侧共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头戴噗帽,身着长衫,脚登麻鞋,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显然是个中好手;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一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釜,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箩子、贮茶盒等用器。画幅右侧共计三人:一僧人伏案执笔,正在作书;一羽客相对而坐,意在观览;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整个画面布局闲雅,用笔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会的风雅之情和高洁志趣,是宋代点茶场景的真实写照。同样的场景在《博古图》中也有体现,只是该画面以鉴赏古物为主体,点茶场景只现一角,仅作为画幅的陪衬。

明清(1368-1911)

从明代开始,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是穷苦人出身,他体味到吃茶太劳神,对劳作的仆人是十分辛苦的事,便在洪武二十四年下令,禁造茶饼,自此结束了唐代以来吃茶的方式,人们饮茶才用了冲泡的方式。

这时的茶具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民间用器以江苏宜兴出产的紫砂为主,至于瓷器则来自江西景德镇。清代康、雍、乾三世对茶具的造办最为上心,尤其是乾隆时期,从宜兴进紫砂的素胎,从景德镇进陶瓷的素胎,再经宫廷造办处的绘画、上色,重新进入小型窑烧造,这样的茶器异常精美,很得乾隆的赏识。至于现在广东一带的功夫茶,开始于清朝,在当时就流行功夫茶的潮汕四宝之说(所谓“潮汕烘炉”、“玉书煨”、“孟臣壶”、“若琛杯”)。

640 (2).jpg

《惠山茶会图》文徵明

明人饮茶,不仅讲究茶器的精巧,还讲求环境风雅。朱权在《茶谱》讲过:“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欵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文人雅士以茶会友,以茶问道。一杯清茶,也成为了他们与天地交心的媒介。

文征明在《惠山茶会图》中就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一次茶事雅集。他们相约在清明时节游览无锡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饮茶。画中苍松停云,群石环绕,两位高士坐于井亭之中,一人展卷,一人观卷,亭外有两个童子正在侍奉茶炉。远处又有两位高士倚石对谈。山涧虫鸣、松间风声,和着煮茶水沸之声呼之欲出。

民国到现代(1912-至今)

这段时期,传统制茶工艺得到改良,茶叶产量增加。新时代饮茶之法百家争鸣。

中国的茶,历史悠久,中国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是文人所钟爱的灵感之源,避世之所;千年来见证或承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