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丨成长漫游:古代的计时方法
时间: 2024年04月07日 浏览次数:2919
在浩瀚宇宙的尘埃中,时间以其不可触摸之躯,见证着文明的悠悠长河。古人在日月的辉煌与暮色之下,孕育了独特的计时智慧——观象授时,通过观测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日、月、年,不仅仅是对日月星辰的细致观察,更是对于存在的深刻感悟。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春去秋来、寒暑交替、周而复始,逐渐使人们产生了“年”的概念。这里所说的年,古人又称其为“岁”。《后汉书•律历志》记载: “日周于天,一寒一暑,四时备成……谓之岁。” 四时,指的是四季。
另一种引人关注的周期现象,是月亮的圆缺变化,对这种现象的观察,使得古人产生了“月”的概念。正如宋代沈括所说: “月一盈亏谓之一月。”通过月亮的盈亏确定的时间长度,叫朔望月。
除了年、月以外,人们接触最多的自然时间单位是日。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周日运动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真实写照。日升日落、周而复始,自然会使人们产生“日”这一时间概念。
中国古代普遍采用将一日分为十二时辰的计时制度。这种时制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的认识: 既然时间的流逝取决于太阳的运动,那么太阳在空中的方位就可以用来标志时间的早晚,于是,他们把太阳在空中运行轨道均匀分为十二份,每一份对应一个方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太阳位于不同的方位,就表示不同的时间,这样就产生了十二时制。十二时制产生时间相当早,《周礼》中有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之说,即指一年包含十二个朔望月,一日包含十二个时辰。
知道了年、月、日的由来,那么,在机械钟表还没传入中国之前,古人的主要计时仪器有哪些呢?
1.圭表、日晷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
2.刻漏和沙漏
圭表等在阴天或夜间就会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沙漏、油灯钟等计时仪器。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古人又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苏轼的名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漏断就是指漏声已断,指夜深。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沙漏。
3.浑天仪
《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了浑天仪,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新唐书•天文志》对唐朝开元十三年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为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 1/365 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尽管这架水运浑天仪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便因铜铁渐涩而无法使用,但是,僧一行和梁令瓒却以获得天文钟的发明权而永垂史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了解了古代的计时方式,那么,古人是如何高效管理时间的?
东汉末年的学者董遇,发明了“三余读书法”:“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大意是:冬天,是一年中较为闲暇时间;晚上,是一天中较为闲暇时间;阴雨天,是四时中较为闲暇时间,这些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书,做到自我提升。这和鲁迅先生的“海绵读书法”还有当下流行的“碎片化阅读”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也可以把三余变成四余,甚至五余,六余,为自己创造出更多可支配的时间。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万象《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 ——古代的计时方法》
吕钰萍 夏哲雷《浅说古代计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