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

确定

文博课堂|指上戎马——扳指的前世今生

时间: 2022年02月16日 浏览次数:8888

在清代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男士的大拇指上戴着一枚形似戒指的指环,它就是扳指。不同于戒指“约指到平生”的婉约柔情,扳指自诞生起就蕴含着力量与强势。到了清代,扳指成为了满族常用的骑射用具,体现了草原民族骁勇的精神,乾隆皇帝也常以玉扳指赏赐在外征战、功勋卓著的将领。小小一枚扳指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今天的文博课堂中,我们将一起走进扳指的前世今生。

1.jpg

清 翠扳指 无锡博物院藏

扳指也叫做“班指”,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韘(sh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描述韘的:“韘,射決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箸右巨指。”说明韘是一种用来辅助射箭的指环,常以兽骨制作,系以皮绳,戴在右手大拇指上。使用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射程,同时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韘的外形形似卷起的芄兰叶子,《诗经》中也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的记载,古人认为佩韘是一种成人的标志。

2.jpg

芄兰叶片(图源网络)

3.jpg

商 玉兽面纹韘 故宫博物院藏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玉韘,出土自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妇好是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她英勇善战,带领军队扩展疆土。她不仅是一位王后,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她曾是一名武将,因此妇好墓中的随葬品就包括一枚具有军事用途的玉韘。这枚玉韘形状如短管,一端平齐,一端斜口,上面雕有精致的兽面纹饰,兽面下有二个小孔,可以穿着细绳缚于手腕。

4.jpg

商 玉韘 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

5.jpg

玉韘佩戴示意图

扳指也叫做“班指”,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韘”。到了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玉韘的造型开始发生变化,原紧贴拇指肚的高侧由近垂直而变为平缓的舌状斜坡,韘的高度变矮,整体造型已不适于钩弦,因此有学者认为当时的玉韘已经是装饰品而非实用器。

6.jpg

战国早期 玉韘 江苏省无锡市鸿山战国越墓出土

西汉以后,玉韘的实用性彻底丧失,演变成具有装饰性的玉韘形佩,一直流行到了魏晋南北朝。这种造型的佩中间酷似鸡心形,故也称鸡心佩。韘形佩盛行于汉代,宋代开始出现大量的仿制品。在宋、元时期的著录中将其称为“螭玦”,并称有多种式样。

7.jpg

汉 玉螭纹韘形佩 故宫博物院藏

韘形玉器的没落并不代表“韘”这一器具的消失,实际上,汉代以后,韘形器依然在骑射活动中广泛使用着,只是不再用名贵材质制作,改用骨制、角制韘,故而不再惹人瞩目。玉制扳指的复兴与清王朝有着密切关系。

扳指最早作为骑射用具,体现了草原民族勇敢的精神,清代的扳指实际上来自于满族人的传统狩猎用具,满语叫做“憨得憨”。清初时,八旗子弟自幼学习骑射,故而十分重视扳指,几乎人人都佩戴。而将扳指推广到全国,成为普世饰品的则是乾隆皇帝。

8.jpg

9.jpg

清 郎世宁 《乾隆戎装骑马图》,画中乾隆右手佩戴一枚扳指

乾隆在位期间,曾进行了两次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役,这两次战役大获全胜,稳定了新疆地区,完成了他的爷爷父亲,也就是康熙雍正都没有完成的事业。这件事也成为乾隆非常骄傲自得的功绩。新疆局势平定之后,中西交通也被打通,和田、叶尔羌等地的优质玉料得以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内地和宫廷之中,用新疆玉料制成的扳指,也成了浓缩乾隆复杂情感的绝佳载体。

11.jpg

清 郎世宁等绘 《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法国铜版印本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对扳指情有独钟,曾写下“快马飞生耳后风,浮麋数肋中无空。漫言刻玉占佳兆,发羽抨弦屡此同。”的诗句来咏赞扳指,还经常用“殊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

12.jpg

清乾隆 碧玉刻诗扳指 故宫博物院藏

13.jpg

清 白玉扳指及套 故宫博物院藏

14.jpg

清 金錾双喜字扳指 故宫博物院藏

15.jpg

清 金珀光素扳指 故宫博物院藏

(金珀与琥珀、蜜蜡都是指松树的脂液被埋藏于地下多年后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固体。金珀因其颜色为金黄色而得名,金珀形成的年份较短,琥珀形成的年份较长,所以有“千年的金珀,万年的琥珀”之说。)

乾隆还常以玉扳指赏赐在外征战、功勋卓著的将领,扳指逐渐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故而老北京有句俗话:“贝勒爷手里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可见扳指在当时的影响力。

sda.png

fdasda.jpg

《旻宁便服像》

清代的扳指结合了文武之道,凝结了儒家文化中的“射”礼,大量使用了玉石材质,兼具“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刻寓意,是十分重要的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