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盛世华彩——清“大清乾隆年制”款霁红瓷盘赏析(贰)
时间: 2023年08月20日 浏览次数:1794
02.盛世华彩
直至明宣德年间,景德镇匠人才烧制出从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的“红色”,这便是“霁红”。关于它,还一个神秘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宣宗皇帝身着大红色披风在花园观花,不经意间发现身后宫女端着的白瓷杯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红宝石般鲜红明亮,宣宗看晃了神,仔细一瞧才发现是自己的红袍被阳光照射,反光在瓷杯上。于是他诏令景德镇的督窑官马上烧造红釉瓷,他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来祭奠日神。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仍然烧不出令其满意的红釉祭器。督窑的太监每日训斥、鞭打窑工,甚至将一部分人下狱,以杀头之罪威胁。
翠兰的父亲便是入狱的老窑工之一,翠兰眼见大祸临头,因担心其父,悲愤之下竟纵身跳入熊熊窑火之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其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呈色如鲜血般的红色祭器烧成了,人们都说这是被翠兰的血染红的。而后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在封窑门时,还会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
《历代名瓷图谱》中这样评价“霁红”:红而不艳、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
红而不艳 ,鲜而不过指的是霁红呈现的是悦目的血红色调。在工艺处理上,钧红的前釉层很厚,有1.5-2.5mm,釉料在烧成过程中流动性大,成瓷后的厚度只有0.2-0.3mm。但祭红的釉层较薄,只有钧红的三分之一。而铜红釉表层在烧成过程中易被氧化,因此较厚的表层釉可以保护内层红色的形成。且钧红釉是先烧制再施釉,坯体的高温物理反应已基本完成,釉面在烧成过程中受到的影响较小,而祭红釉是先施釉再烧制,因此坯体在烧成过程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故而祭红比钧红成品率低。
釉面不流指的是不脱口,坝子不粘垫饼。若脱口,瓷器的口沿部分没有红釉,会露出胎体颜色。不脱口,口项与底坝才能出现美丽的灯草边。(灯草边:烧制时,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自然垂流,致使釉层变薄,透出胎色)。坝子不粘垫饼指的是因釉层薄,所以烧制过程中垂流下来的釉少,因此不需要磨坝子。(坝子:器物圈足;垫饼:垫烧工具)。
裂纹不出指的是热稳定性较好。氧化钾和氧化钠在釉料中含量的多少是能否使铜呈现红色的关键,添加的少,难以呈色,添加的多,会提高膨胀系数,使表面出现裂纹,成为纹片釉,这是相互矛盾的,但霁红釉突破了这个难题。
03.百花齐放
明代晚期,霁红釉的烧制技术突然失传,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曾不惜财力烧制霁红,无奈这种殷红的瓷器,如同神话中的宝物般难得,于是这期间出现了珊瑚红釉、豇豆红釉、胭脂红釉等颜色,也可谓是“灿烂夺目、争奇斗艳”了。
珊瑚红釉是康熙时期烧制成功的低温铁红釉,盛行于雍正、乾隆朝和嘉庆初期。釉色均匀闪黄,釉面均匀光润,堪与红珊瑚媲美,故称“珊瑚红”。胭脂红釉从欧洲转入,我国创烧于康熙末年,雍正时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呈淡玫瑰色,光亮透明,颇如妇女化妆所用胭脂,故又名“胭脂红”。豇豆红釉清朝康熙时铜红釉名贵品种之一,属高温釉。色泽千变万化,色调柔和淡雅,因红釉中透露着深浅不一的斑点和绿苔,故称“豇豆红”。
参考文献:
《康熙时期高温铜红釉瓷器的分类与分析》高冉
《瓷烁丹霞——浅谈古代红釉瓷器》戴佳璐
《论明代永乐红釉瓷的釉色美》聂铭洁
《红釉瓷器考》王莉英
《广西故事公众号》广西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