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蓝分五色——清青花花鸟纹象腿式瓷瓶赏析(贰)
时间: 2023年07月12日 浏览次数:1903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 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元青花使用波斯进口的珍贵青料——苏麻离青,其色蓝艳、易晕散、有铁斑。通过一笔点划的技法,造就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的特点。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是元代青花瓷中的代表作。此罐使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绘出的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德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折合人民币约2.3亿拍出,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明青花
明代的青花瓷从质地、图案风格和钴料使用上都发展出了大量不同的流派,并从设计、生产、出口等各个环节,开始百花齐放,使青花瓷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瓷器主流。
洪武时期,青花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
明洪武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初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青花瓷主要用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这种青花料烧成后,色彩像宝石蓝一样浓艳,因含铁量较高,青花部分会出现黑疵斑点,此黑斑无法模仿,属自然形成,与浓艳青蓝色相映成趣。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压手杯是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制的新型瓷杯。压手杯的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的感觉,所以有“压手杯”之称。它是迄今为止所见传世和出土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与明代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览》记载:“若我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有双狮滚球,球内篆书‘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可久,价亦甚高。”
明宣德 青花把莲盘 河南博物院藏
【明宣德 青花把莲盘】 盘内底用青花描绘莲花、莲蓬、莲叶及其他水生植物用缎带束扎成把,谐音“清廉”,有清正廉明的意思。瓷盘造型端庄大方,釉质精细,青花色泽浓艳,晕染明显,苏麻离青中的黑褐色结晶斑清晰可见,绘画风格秀丽典雅,是明景德镇宣德青花中的精品。
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青花瓷风格以胎薄釉白而青色淡雅为特征。
明成化 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所以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明正统 青花松竹梅纹罐 故宫博物院藏
嘉靖、隆庆和万历时期,青花色泽一反成化时期的浅淡和正德时期浓而带灰的色调,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既无黑铁斑,也无灰色调,显色浓艳,属明清青花中较佳者。
明万历 青花婴戏图圆盒 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 青花婴戏图圆盒】 盖面主题纹饰为婴戏图,绘16个顽童在庭院中玩耍,下衬以云龙戏珠、杂宝、卷草纹等。这种盖盒胎体厚重坚硬,为万历朝的典型式样。青花色泽艳丽明快,蓝中泛紫。纹饰构图繁而不乱,用笔随意生动,人物众多,形象夸张,寓意子孙繁衍。
参考文献:
孙珊《试析青花瓷发展的特点》
冯先铭《青花瓷器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