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

确定

活动回顾|《无形之水》现场音乐创作体验

时间: 2024年01月12日 浏览次数:2646

刘一(著名笛箫演奏家、作曲家,南派俞门笛艺传承人。

原上海民族乐团曲笛首席)

时间:2024年1月6日 14:00

地点:程及美术馆负一层报告厅

视频拍摄与剪辑(吴晔羽、刘玥)

刘一首先从竹笛的历史讲到中国传统音乐,中国竹笛(The Chinese Bamboo Flute)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与骨笛。自公元前2400年左右,中国竹笛开始由骨制转为竹制,这一制作材料的变革,确立了中国竹笛历史的正式开端。

1.jpg

新时期时代的骨哨

2.jpg

北朝骨笛(残)

1971年,中国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发明了“口笛”,成功地演奏了《云雀》与《苗岭的早晨》等难度较大的乐曲。刘一即是俞逊发先生的嫡传弟子,他长期从事笛箫演奏与乐曲创作,是原上海民族乐团曲笛首席。

3.jpg

刘一谈到中国音乐主要是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交互发展,对于自然的崇拜而形成的原始信仰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因此中国乐器几乎都是由天然材料制作而成,这种工艺延用至今。中国近代音乐主要来源于民间音乐与戏曲。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方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现当代音乐风格中所谓的爵士乐、NewAge、World Music、轻音乐、电子音乐等等都是文化融合的产物,而中国乐器和中国音乐同样受到了关注,在当代已成为世界音乐的一部分。

4.jpg

接着刘一又聊到了西方音乐史,从西方的教会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巴洛克(巴赫、亨德尔)、古典主义(贝多芬、莫扎特、海顿)、浪漫主义(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马勒、施特劳斯)、印象派(德彪西、拉威尔)、民族主义(德沃夏克、斯美塔那、格里格)、现代派(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发展到后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约翰·凯奇,其最著名的1952年创作的“即兴音乐”《4'33”》,深受东方禅宗影响,而在约翰凯奇突破性创举的影响下,产生了20世纪西方重要的艺术流派——波普艺术。

5.jpg

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

聊完了音乐史,刘一回到了这次的展览主题芙蓉湖,芙蓉湖的变迁历经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最终消失的湖水孕育了无锡的城市生命。而今天芙蓉湖的意象又为无锡的当代艺术生发了无穷想象和多元创造力。刘一参观展览后颇有感触,从展览引发的对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对本土化在地性的研究、对当代艺术语言的转换和表现等多角度的考量,使他决定创作一曲时长7'37”的《芙蓉湖》,这首乐曲并非单一的笛子独奏,而是由三部分构成,分为既定音乐(电子音乐合成);艺术家现场创作(笛子演奏);交互式现场音效(观众创造的环境音)最终合成一曲。刘一试图将传统器乐演奏与现场即兴表演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个人表现色彩的艺术现场,作品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多种音乐素材,以随机演奏并结合现场观众互动所营造的环境音,创造出打破时空界限的一次音乐实验。

6.jpg

在刘一的笛子现场即兴演奏初始阶段采用的是情境音乐 江南山歌素材,慢慢过渡到昆曲素材 江南民歌素材,再过渡到爵士布鲁斯素材,最后又回到情境音乐的过程。在铺底长音的电子乐背景音效中,刘一从自然声效过渡到城市的喧嚣,以音乐印证了芙蓉湖这一无形之水的变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