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灼灼其华——彩陶绘画课程(贰)
时间: 2023年02月27日 浏览次数:3504
二.彩陶的发展
1.仰韶文化
提到彩陶文化,不得不说起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几乎遍布于华北各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所以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之称。
宝鸡市北首岭出土 船形彩陶壶
早期彩陶的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中期彩陶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色、红色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陶器上的图形主要为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抽象的几何形,如三角形、圆形也十分常见;除此之外,圆点、曲线、涡纹、弧线等点线类的装饰元素也被其大量采用。
半坡类型为仰韶文化的早期典型代表,因为首先被发现于我国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
半坡出土的陶器在色彩上大多以黑彩为主,图案与花纹以远古时期人们所常见的鱼、蛙、鹿、羊等动物纹为主,兼以人面纹和三角形、波浪形、网格等几何纹。在这其中,鱼纹饰是半坡彩陶中最主要的题材。1955年在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这一类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闻名于世的远古时期的优秀艺术品。
人面鱼纹盆
鱼纹彩陶盆
大地湾文化中期以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简单的几何体的搭配,令彩陶纹饰营造出了一种写实与抽象、先锋与古朴相结合的艺术美感。而直线与曲线、刚硬与柔和的构图形式,高度体现了远古时期华夏先民的艺术水平。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处于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盛期,存在的时间长达1000年,因1950年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
庙底沟类型与半坡类型彩陶风格迥异,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河南临汝出土,仰韶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陶缸表面绘有一只大鹳,鹳嘴里叼着一尾鱼,旁边还有一把巨大的石斧,斧子上装饰有“X”纹。鹳粗腿硕身,大眼长喙,身躯白色,眼睛用褐色勾绘;鱼和斧用褐色画出轮廓,内涂白色。图像衬托在淡橙色的缸体底色上,非常醒目。
2.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属于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可以称之为仰韶文化的亚种,因1923年首先被发现于我国甘肃省临兆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类型的制陶业十分发达,其彩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庙底沟类型爽朗刚直的风格,但表现手法上较之更为精细,形成了自身绚丽典雅的艺术风格。“涡纹四系彩陶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被誉为“彩陶之王”。
涡纹四系彩陶罐
点线面的结合是马家窑陶器最为典型的特色,“密集变化”和“粗细变化”两大手法使构图更加自然丰富,形成独特的美感。
上孙家寨出土 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彩陶包括了石岭下、半山、马厂等类型,共同特点可概括为:装饰面大、构图繁密、纹样灵动、色彩热烈。
石岭下型彩陶有罐、壶、瓶等,器形比较单纯。装饰纹样多以黑彩绘制,常见有旋涡纹、波浪纹、网格纹、锯齿纹、蛙纹以及人物形象等。其中以鲵鱼纹最具特色。
石岭下类型漩涡纹瓶,距今约5800年
半山类型,器形以罐、壶为主,彩陶罐的最大的直径在腰部,绘画采用了黑红两彩,出现了锯齿纹。器型大多饱满圆润、精细磨光,色彩愈加绚烂,纹饰更趋繁丽,线条柔美流畅,堪称彩陶艺术的巅峰。
半山类型漩涡纹双耳罐,距今约4500年
马厂类型,彩陶器型更加丰富多样,图案更是纷繁而抽象。四大圆圈纹、变体蛙神纹、网格纹、回形纹、折带纹、贝纹成为马厂彩陶的主要纹样,其中填于圆圈内的各种精细繁密的网格纹显示了先民高超的绘画功力。
马厂类型蛙神纹双耳罐,距今约4050年
如果说,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那么,彩陶的出现就是先人有意识地赋予实用器物原始的艺术性,彩陶艺术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基础。
彩陶产生在没有阶级压迫、宗教意识、封建文明的原始社会,人类只需要考虑每日三餐、过冬度夏。因此,彩陶艺术中充满了热烈、明朗、童真的稚气,陶器器型千变万化,充斥着创作的热情与巧思,这无疑就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均来源网络,权侵删)
参考文献:
[1]王小庆:《论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
[2]严文明:《鹳鱼石斧图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3]李水城.半山与马厂彩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