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折扇的修复与还原——记无锡博物院藏近代秦宝瓒墨笔山水无款行书成扇的修复
时间: 2025年03月26日 浏览次数:562
出袂轻飏,拂膺凉飔:折扇的审美与功能
清赵翼所撰《陔馀丛考》中有对折扇的名称由来及盛行时间的记载:“高江村《天禄识余》谓:今之折叠扇,初名聚头扇,元时高丽始以充贡。明永乐间稍效为之,今则流传浸广,团扇废矣。至于挥洒翰墨,则始于成化间云。《癸辛杂识》:倭人聚扇,用倭纸为之,雕木为骨,金银花草为饰,并有作不肖之画于其上者。《七修类稿》亦谓,成化初高丽贡至,朝命仿制以答,复书格言以赐群臣,民间遂效而为之。”①以上可见,明代是折扇进入发展、流行的时间节点,携扇出行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江南地区尤甚。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 局部)
折扇主体由扇骨与扇面构成。扇骨材料多样,竹、木为主,肩型有庙门肩、平肩、美人肩、无肩,头型又分圆头、方头、花头。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载:“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员头、直根、绦环、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其匠作则有李昭、李赞、马勋、蒋三、柳玉台、沈少楼诸人,皆高手也。纸敝墨渝,不堪怀袖,别装卷册以供玩,相沿既久,习以成风,至称为姑苏人事。”② 扇面一般为纸扇面、绢扇面两大类,其中纸扇面为素纸扇面、色纸扇面、金笺扇面等,绢扇面亦可分素绢、金(银)绢、色绢三种。
折扇的初始作用即扇风纳凉,后因明清文人画家的推动,对折扇扇面进行书画创作,再加之体型小巧,便于拿在手中把玩,使得折扇被赋予了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审美功能。此外,文人间又爱好以折扇互赠,折扇的社交属性亦被凸显。
折扇的修复与成扇的还原
一般对于折扇的修复,多将扇面正反两面单独托裱,并制成镜片,亦或是立轴等其他形制,这种操作的优点是有利于后期的保管收纳,但对折扇原本的形制是有所改变的,扇面和扇骨不再是一个整体,作为折扇整体的艺术形式是被打破的。故笔者在对本件折扇进行修复时,尝试对已分离的扇面和扇骨进行分别修复,最后进行扇面的合扇及扇骨回穿,从而还原出该折扇的原本形态。
1、基于该折扇自身的考察
扇面正面为行书无款,反面作墨笔山水,落款“岐农”,即秦宝瓒。秦宝瓒, 1856-1928,字岐臣,改字岐农,以字行,号穉云、懒云、聩叟,无锡锡山秦氏家族秦臻第四子,乾嘉古文学名家秦瀛裔孙,附贡生,斋名晚红轩。秦善诗文书画,山水师倪云林及四王,花卉取法南田,篆隶行楷俱精。
本件折扇送修时的状态及病害如下:玉竹扇骨,直方,2.0排口,九五寸。大骨、小骨完全分开且均有变形,小骨或有缺失,扇钉缺失。两根大骨上均有扇面粘连。扇面絮化严重,多处霉点,大面积缺失,包边绢条脱落等。
(修复前)
2、拆解
此部分分为大骨和粘连扇面的分离以及小骨和扇面的分离。大骨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扇面粘连,用湿毛巾覆盖闷湿粘连在大骨上的扇面,后用针锥、镊子等将粘连的扇面小心取下,11根小骨分别从扇面中抽出。
3、清洗
对扇面和扇骨分别进行清洗处理。扇面部分用清水和酒精对墨色及印章颜色进行测试,不脱色后进行除尘与除霉。用毛笔去除灰尘,尤其关注扇面折痕处。用棉签蘸取酒精对霉点处进行擦拭,可去除部分霉点。扇骨部分用棉布蘸取酒精进行擦拭。
4、扇面修复
对于扇面的修复,采用揭、托、补、合的基本步骤。首先将扇面的正面和反面揭开,将绢湿水并绷平于案子,干净排笔蘸热水淋湿扇面,后将毛巾卷起,从画心中间向四周滚出,上述操作进行数次后至画心相对干净为止,并盖毛巾闷润,将扇面的正反两面分开,再分别去除每一张的命纸及其中的隔条。从大骨上取下的两块扇面的粘连部分,也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清洗、揭裱,并根据画心内容回拼至其原来的位置。考虑到完整扇面共由四层组成,且需折叠成扇,所以采用较薄的宣纸来托,使其整体厚度可以轻薄一些。托完的两张扇面上墙绷平,下墙后对破洞以及缺失的部分进行隐补。隐补之后可再次湿水上墙,待干燥后对缺失处上胶矾水,之后进行全色,与正常古旧画修复环节一致。合扇部分是整个修复环节中的重点及难点,裁出和小骨宽度相似的宣纸条,长度超出扇面的半径,将干燥下墙的扇面,画心朝向拷贝台放置,经核对正反扇面并记数折痕,再根据扇面的折痕进行定位,确定好隔条应该放置的位置,两张扇面一张背面上稀浆水,一张背面用清水濡湿,隔条依次、等距粘贴在上浆水一面的扇面背后,后将另一面已经濡湿的扇面对齐上下边贴上,垫水油纸排实。晾干后的扇面已经正反合二为一,用针锥挑开每一个隔条的开口处。用竹料制作和小骨宽度相似的通条,从针锥挑开的地方穿入,依次将每一个隔条处全部通开。沿着折痕对扇面进行折叠,全部折完以后,用马蹄刀沿着上下边缘将扇面切齐。因本扇的扇面送修时包边脱落严重,所以重新制作包边,包边时绷平扇面,绢条上浆,紧紧贴合扇面的上边缘进行包边。
(揭裱)
(隐补)
(贴隔条)
5、扇骨修复
扇骨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分为选竹、下料、劈竹、刮青、蒸煮、打篾、选篾、缠把、打孔、造型、耪面、拉稍、扒稍、刨砂、标记、抛光、合股、上钉、抛面等20多道工序。本扇根据扇面的折痕,发现事实上需要13根小骨,故选择与原小骨颜色相近的玉竹细竹条,用耪修型至和原小骨类似,再行打磨。打磨后与原有的大骨小骨一起,对齐上白牛角钉,并烫钉。
6、成扇的还原
准备已经通好的扇面和烫钉完毕的扇骨,依次将每一根小骨的前端插入开口处,待小骨全部插入后,将折扇合起,一并将小骨完全插入扇面。最后粘合大骨和扇面。
(扇骨回穿)
关于折扇修复、保管的思考与总结
1、折扇修复中的难点在于隔条位置的确定、合扇的对齐以及通扇面。隔条的位置可以在扇面边缘多出的托纸上用铅笔做好标记,避免上了浆水后,因扇面变透而带来的看不清。合扇的对齐在于两个扇面不要太湿,可将清水濡湿的扇面卷起部分后再行上纸,这样可以避免沾到隔条而改变隔条的准确位置。通扇面的关键在通条的制作,一定要圆头,防止戳穿扇面。
2、对于折扇的保管,尤其对破损严重的或是扇骨、扇面分离的折扇,很多情况下是修复成扇面,然后做成镜片进行保管,但是这样一来,扇面和扇骨就分开保管了,失去了文物原有的整体性,所以将其恢复为成扇的形式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保存方式。针对扇面的保存,由于折痕的地方容易断裂,故应尽量减少打开与合上的次数;扇骨的保存方面则在于对竹木料等材质的重视,就竹料的保存而言,其关键在于对温湿度的把控,过于干燥的环境下竹子容易开裂,每年过完冬天都须检查。
(修复后)
参考文献:
1、[清]赵翼撰,《陔馀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75页。
2、[明]文震亨,《长物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