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宝藏之十三】明朱元璋手谕卷:这份亲笔手谕带你走进传奇帝王的另一面
时间: 2018年09月30日 浏览次数:7004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
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朱元璋,明太祖,洪武爷,不管怎么称呼,这都是一个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名字。
正史中的朱元璋,永远是一个值得后人研究的经典对象,而在民间,老百姓对朱元璋的认识,更具有传奇性、世俗性。
今天,由天一中学语文教师唐缨为大家讲述的这件文物,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不同的朱元璋,并且给我们带来这样一种启示:古往今来那么多草莽英雄,为什么成功的是朱元璋?
这就是无锡博物院珍藏的《吴王手谕》。
视频: https://v.qq.com/x/page/g0709ptqndv.html
众所周知,在登顶九五之前的艰辛征程中,朱元璋集团先后扫荡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击败了张士诚集团,最后北伐讨元。征战后期,朱元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以手谕的形式向将士发号施令。在剿灭了劲敌陈友谅后,朱元璋率众又欲与占据长江下游苏杭地区的劲敌张士诚一争天下。手谕就书于这段时间。
这份珍贵的诏令,是朱元璋传世极为罕见的亲笔手书之一。全卷纸本,纵35.9厘米,横58.7厘米,文14行,共118字。
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将徐达,日后擒获敌寇不必再押解回来处理,可以直接在军中就地处决。然而,在作战之初,朱元璋也曾下令,捉拿敌寇后需押解回来由他亲自处置。这样突然改变主意,其实是有原因的。惊动朱元璋的案件正是被捉拿的张士诚部众成功越狱逃走并在途中劫走军需船只。朱元璋在给徐达的这一手谕中对此事做了描述,并最终下了这道杀无赦的命令。可以说,这是一份让人感受到刀光剑影乃至血雨腥风的诏令。
除了军事政治方面的雄才大略,这位指点江山的一代君主书法也极具个人特色。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甚至为生计出家为僧,他从军征战更是无暇读书习字,可以说文化水平有限。此谕文意直白,用的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显示出朱元璋草莽出身的本色。而书体起笔于楷渐止于行楷,风格无门无派,笔画稍欠法度,稚拙中却又不乏挺拔。
值得一说的是,这份手谕中出现了两个“根”字,一处是“随时根捕”,一处是“发快船根赶”,这个“根”字似乎不好理解。有一种观点是认为朱元璋文化不高,写了错别字,应当理解为“跟踪”的“跟”,像明代的王世贞就是这么理解的;另一种观点呢,则直接将“根”字解读为“发狠”的“狠”,这个说法从古汉语通假字的角度看是不能成立的。唐缨老师认为,朱元璋的“根”,就是“追根究底”的“根”,是“穷究”的意思,与斩草除根是一个意思,“这就是朱元璋的风格”。
朱元璋出身寒微,并没有很好的教育经历。但事实上,朱元璋无论是戎马倥偬之时还是即位登基之后,从没有停止过学习文化、学习经典,在留下的大量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出身草莽的皇帝,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最后达到对举凡“四书五经”、孙子兵法、历朝典故随手征引并加以个性化评论的境界的。修《明史》的清朝史臣就认为朱元璋的很多文笔,达到了“文士顾不及也”的水平。
唐老师指出,这份《吴王手谕》,是写给特定对象的简洁扼要的口语体,而朱元璋在即位后亲笔为其曾栖身过的皇觉寺所写的《皇陵碑》,我们看到的是典雅规整又不失英雄霸气的碑铭之文,远超过原先由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所起草的碑文。从《吴王手谕》到《皇陵碑》文,可以看到朱元璋学习文化的刻苦过程。
一份《吴王手谕》,历经劫难,走过近700年的风风雨雨。本卷曾被清宫内府珍藏,并被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后随着清皇室的没落而流落民间,被无锡籍收藏家薛处先生收藏,并最终入藏无锡博物院。
现今,明太祖朱元璋传世真迹屈指可数,而无锡博物院珍藏的此幅《吴王手谕》因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独一无二的特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永久珍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