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正在建设中,敬请期待...

确定

在线微课|棉衣:织就温暖的技术创新

时间: 2025年02月25日 浏览次数:748

6401.jpg180Px.png

诗人笔下的冬天,是李白描绘的“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是杜甫感叹的“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现代社会羽绒服、冲锋衣、雪地靴都是冬季必需品,然而在棉花引入中国之前,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呢?从典籍记载看,古人冬天不但有可供御寒的棉服,而且类型多样、款式新颖,远超现代人所能想象。本次文博课堂将以院藏文物——明代素绢长袖棉衣为切入点,深入介绍古代御寒衣物的演变历程,探寻古人卓越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一、裘衣

人类最早用于保暖的“冬装”是兽皮,至春秋时期,“裘皮”逐渐取代了“兽皮”,成为古人冬季保暖的常见服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殷墟甲骨卜辞中便已出现“裘”字,《甲骨文字典》中记载:“裘,象皮毛外露之衣。”古代皇室贵族在冬季出门时,常身着裘皮大衣。《礼记•月令》中载明:“孟冬,天子始裘。”这意味着,进入农历十月,皇帝便开始穿裘皮大氅。《周礼•司服》亦提及,“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由此可见,周朝的裘皮大衣不仅是御寒的首选,更作为礼服在贵族间广为流行,成为身份的象征。

不过裘衣也并非上层阶级的专利,根据材质的不同,裘也是贫富皆宜的。有钱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普通人家取暖选择鹿、羊、狗制的裘衣,而穷苦人家就只能穿“纸裘”来保暖了。需品,然而在棉花引入中国之前,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呢?从典籍记载看,古人冬天不但有可供御寒的棉服,而且类型多样、款式新颖,远超现代人所能想象。本次文博课堂将以院藏文物——明代素绢长袖棉衣为切入点,深入介绍古代御寒衣物的演变历程,探寻古人卓越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jpeg

北齐徐显秀墓中墓主身穿裘衣


二、绵衣

古时所提及的“袍”,最初是指用于御寒的棉袍,是古人抵御寒冬的主要冬装之一。因其填充物是由蚕丝制成的绵絮,故在文献中常被写作“绵袍”或简称“绵”。在缫丝过程中,那些无法抽出丝线的双宫茧被加工成丝绵,品质较优者称为“绵”,稍逊一筹者则称为“絮”,二者均用于填充衣被,以达御寒保暖之效。

丝绵的制作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在当时袍被视为一种日常便装,因其出色的御寒性能,被作为野外作战士兵的冬季“标配”——袍服,因此“战袍”便由此得名。到了西汉时期,丝织业已相当发达,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可见多种丝绵袍,包括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等。此类服饰大多面料雅致,图案素丽大方,展现出绚丽多彩的汉服之美,成为汉代贵族妇女最时尚的穿着。唐代,人们在冬季常穿的绵衣和绵袍,其填充物均为丝绵,且用量有明确规定:绵袍需加绵十两,绵袄加绵八两,绵袴(裤)则加绵六两。宋代时期,制作丝绵的大部分工序均在清水中完成,因此又被誉为清水丝绵。尤其是余杭清水丝绵,洁白如凝脂,轻柔似浮云,无绵块、无杂质,韧性强、拉力大,手感柔滑,即使长久放置也不泛黄,享有盛誉。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时,特将余杭清水丝绵列为贡品。

4.png

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

湖南博物院藏

当然,袍也分为高档和低档。正如《礼记•玉藻》所载:“纩为茧,缊为袍”若夹层中填充的是“纩”,即全新的高级天然蚕丝絮,则称为“茧”;而填充“缊”,即絮头、细碎枲麻等粗劣、陈旧填充物的,才被称作“袍”。这种袍通常是穷人用以御寒的棉衣。


三、纸衣

东汉时期,蔡伦汲取前人智慧,成功推出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使得纸张得以大规模生产,应用范围亦随之拓宽。相传,纸衣最早出现于南北朝,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于唐代。唐宋年间,造纸业及其技术取得显著进步,用于取暖的纸衣、纸被随之问世。当时,贫苦百姓就地取材,利用厚实坚韧的楮皮纸制作纸衣以抵御严寒。这类纸衣质地牢固,即使揉皱后仍耐穿,且能有效抵挡风寒,透气性亦相对较好,加之造价低廉,逐渐成为贫民及士子出门的必备之选。此外,佛教的兴盛也为纸衣的普及提供了助力,因僧侣们认为丝绵制作需杀蚕取丝,有违慈悲之心,故更倾向于穿着纸衣。除了普通百姓和修道僧侣,文人亦纷纷加入“穿纸衣”的行列。南宋诗人陆游在《雨寒戏作》中生动描绘了用纸衣御寒的情景:“扫园收槲叶,掊地甃塼炉。幸有藜烹粥,何惭纸作襦。”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赠予陆游纸被,陆游为此还撰写了《谢朱元晦寄纸被》以表达感激之情。

在宋代,纸衣制作更是演变为一项独立的行业,形成了完善的制作流程。首先,对纸衣原料进行精细处理;其次,将纸张缠绕在箭杆上,采用多种工艺使其变得柔韧。接着进行剪裁与缝补,并添加衬里等环节。若在纸衣内填充麻絮,便制成纸袄;若扩大生产规模,还能制作出纸被。宋以后,纸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然而,那洁白轻软的纸衣,曾在无数寒夜中为困苦的人们抵御风霜雨露,带来一丝温暖的慰藉。


四、棉衣

棉花原产于印度,宋末元初大量传入中国。棉衣在舒适性、透气性等方面均远胜纸衣。然而,在宋朝以前,棉花的主要种植区域仅限于南部岭南和西北边疆。当时中原地区的百姓早已习惯于丝麻葛纤维的生产和使用,因此对棉花这一新兴纺织材料并不看好。相较于丝麻葛纤维,棉花作为短纤维材料,处理过程较为复杂,不仅需逐颗去籽,还需用专用工具反复弹制,导致其生产效率远低于丝绸和麻布。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棉花这种高级纺织材料自然成为官宦之家的专属,普通民间作坊根本无法大规模生产棉织品。

直至元明两代,棉花的种植与纺织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极力倡导棉花种植,极大地推动了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棉织品市场随之兴起,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自此,棉衣逐渐取代布衣,成为民众中最常见的衣物原料,并成为当时社会广泛使用的御寒服饰。

5.jpeg

明代素绢长袖棉衣

无锡博物院藏


五、其他款式

【斗篷和披风】

在古代,裘皮大衣主要流行于男性群体中,而女性在冬季则更偏爱羽毛斗篷。斗篷的历史可追溯至两晋时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设计亦别具一格。如《红楼梦》中所提及的翠兰泥斗篷、着绿泥斗篷、玫瑰紫哈喇斗篷,均堪称斗篷中的经典之作。无论是无袖斗篷还是有袖披风,皆成为冬季的时尚宠儿。这些外套不仅外观优雅,且能有效抵御严寒风雪。

6.jpeg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蓑衣】

早在《诗经》中,蓑衣便已崭露头角,如《小雅•无羊》中所言:“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最初,蓑衣是由蓑草编织而成,这种植物表面光滑,具备优良的防水性能。随后,蓑草逐渐被棕麻所替代,不仅防水,还能挡风遮雨,其保暖效果更为显著,因此蓑衣被誉为冬日神器。

7.jpeg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即便在古代,漫长的冬季寒意袭人,古人亦备有冬衣以抵御数九严寒。虽其保暖效果远不及现今的皮衣皮靴,然而无论是裘皮大氅,还是纸衣蓑衣,皆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巧思。


文献参考:

中国文化报公众号

《古人如何御冬》——雷册渊

《古人的最薄冬衣纸裘》——伯贤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