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复色”——色环绘画体验
时间: 2022年08月23日 浏览次数:1716
1 动物和人类眼中的世界
动物的眼睛里由许多感光细胞,其中有负责识别颜色的感光细胞,每种动物眼睛的感光细胞不太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人类的好朋友狗狗有两种感光细胞,这让狗狗可以看到蓝色、绿色和一点点黄色。所以狗狗都是色盲。一种柑橘凤蝶有6种感光细胞,其中有5种分别用来检测紫外光、紫光、蓝光、绿光、红光,另有1种不针对特定波长,它们看到的可见光谱远大于人类。有人可能会问:蝴蝶拥有这么多种感光细胞,是不是色觉更好呢?
柑橘凤蝶有至少6种感光细胞,那么,这些感光细胞都派上用场了吗?并没有。它们主要还是依靠接收紫外光、蓝光、绿光、红光的4种感光细胞,仍然是四色视觉;剩余的两种并没有用于识别颜色,而是承担了其他视觉功能。人类仅凭3种视锥细胞,就可以区分波长相差1纳米的光的颜色,而一种皮皮虾坐拥16种感光细胞,却只能分辨到15纳米。看起来,问题出在大脑上。为了生存,它们的大脑选择了“短平快”的色彩处理方式,可惜快则快矣,准确性就惨不忍睹了。
对我们人类来说,拥有的感光细胞种类越多,对颜色的感知确实更为敏锐。正常情况下,人类拥有3种视锥细胞;如果只有2种,就会出现辨别颜色的障碍——比如我们所说的“红绿色盲”;而如果拥有4种,就成为“四色视者”,能分辨1亿种颜色,远超正常人的100万种。
总结:我们看到的所有颜色都是由红色、绿色、蓝色叠加而成的,因为我们的眼睛里有3种负责识别颜色的感光细胞,分别接收红光、绿光和蓝光,然后将色彩信息传达给大脑。这就是我们人类识别颜色的原理。
各位朋友一定很骄傲于我们人类的先天构造让我们能分辨这五彩世界吧?为了加强这种能力,我们来对色彩进行一些系统性的学习吧!
2 认识三原色
首先来上点干货,有没有朋友知道,光的三原色是哪三个?
光的三原色就是红色、绿色、蓝色。而颜料的三原色是红色、黄色、蓝色。
光的三原色
17世纪牛顿发现了日光的色散现象。他让一束光的日光穿过三棱镜,结果白光会分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在屏上会出现由红到紫连续排列的七彩光带。
颜料的三原色
了解了最基本的三原色后,再来学习下“色彩三要素”:
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在色彩的三种属性中 色相被用来区分颜色,根据光的不同频率,色彩具有红色、黄色或绿色等性质,这被称之为色相。黑白没有色相,为中性。
明度: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简单说,明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
饱和度:饱和度指色彩的纯洁性,也叫饱和度或彩度,是“色彩三属性”之一。如大红就比玫红更红,这就是说大红的色度要高。
3 色环练习
1.如果各位手中有画笔和颜料可以大胆地来感受一下颜色的魅力吧!
在颜料三原色:红、黄、蓝的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些混合。
红 黄=橙 红 蓝=紫 蓝 黄=绿
三原色均匀混合后获得的橙、紫、蓝被称为“间色”。在间色的基础上再来一次混合,如图,形成第三次色,也就是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绿、黄绿。有了以上这些颜色,就产生了12色色环。
2.现在大家对色彩混合有了一定的手感,一起来完成12色色环练习,如上图,在12个方块上画12个颜色。先画三原色:红、黄、蓝,然后画间色,最后画第三次色、记住画的时候颜料调和均匀,笔刷洗干净。
在完成的12色色环中,大家注意观察,相差15度角的相邻的颜色称之为“同类色”,相差120度角的称之为对比色,相差180度角的称之为互补色。
4 名画中的色彩搭配
了解这些颜色之间概念是为了方便以后在绘画中的搭配运用。比如我们来看一看一些大师是怎么巧妙得运用颜色画出惊艳绝伦的画的呢?
《吹笛少年》马奈的创新与超越
这幅画来自印象派之父爱德华马奈,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画中的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斜,他神情专注,谨慎地吹奏着一支木制小笛。画家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在这幅画中没有阴影,没有视平线,没有轮廓线,以最小限度的主体层次来作画,打破了从文艺复兴开始建立的空间感。这幅画的表现手法,推动了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背景颜色为大面积的绿色和男孩的红色裤子形成了对比,虽然画面没有很强的空间感,但颜色的搭配也给人一种冲击,并不会显得画面平庸,这就是对比色的魅力。黑色作为画面里最深的颜色,从男孩的黑红色帽子、黑色上衣到有黑色边线的裤子,形成一个节奏感,让画面更加稳重。马奈大胆采用鲜明的色彩,抛弃传统绘画的中间色调,让画面变得更加平面,这是开创性的一步。
《日出印象》印象派的横空出世
这是克劳德•莫奈的划时代作品,这幅画直接宣示了印象派的诞生。该画描绘了莫奈的故乡,在晨雾笼罩中的勒阿弗尔的港口,画家用轻快跳跃的笔触刻画了光在宽阔的海面上反射与颤动,用美妙的光的变幻展现了日出时的迷人景色。经过晨雾的折射,一抹圆形的红日在昏暗的景象中浮现,在水面上形成随波颤抖的暖光,急促的条形笔触与光线呼应。蓝紫色的海港和橙色的太阳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对比色的应用。这幅画遭到了媒体和学院派的批判。他们讽刺这完全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贬称为“印象主义”。这样的批判反而成就了莫奈,印象派也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画家们主张用富于变幻的颜色去表现瞬息万变的风景,将绘画带入了全新的伟大时代。
参考文献:《动物眼中的色彩》2019-09-24《科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