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博讲坛|“口弦文化与音乐起源”讲座预告
活动时间:2021年9月18日(周六) 13:30 - 15:30
报名时间:2021-09-16 15:30 到 2021-09-17 16: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西区负一楼报告厅
详情介绍:讲座时间:2021年9月18日(周六)下午1:30
讲座方式:线下讲座和线上直播同步进行
讲座地点:无锡博物院西区负一楼报告厅
主 讲 人:应有勤
特邀表演艺术家:陈志鹏
嘉宾介绍:
应有勤,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东方乐器博物馆原馆长。196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留校任教;1980年以来,先后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和东方乐器博物馆工作。主要从事乐器学、古谱学、乐律学研究,出版《中外乐器文化大观》《中国音乐之旅-民族器乐》《中国乐器大词典》等多部专著。发表《论东方民族乐律的不确定性》《口弦综合考察》《乐器的音位分类——乐器分类学的新视野》《口弦音阶及其律学特征》等50余篇学术论文。
陈志鹏,国际艺术家,自然音乐发起人。出身于艺术与教育世家,自幼学习东西方艺术,从事自然音乐艺术的研究、创作和教育。国际口弦琴协会(IJHS)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委员会音乐代表、美国 Whittier & LIASE 访问学者。曾参与推动民谣音乐、世界音乐、跨界文化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担任国际艺术节和电影节的音乐总监,创立“自然音乐中心”、“乐音自然”文化传播、“自然感知”品牌。长年携团队和民族、世界音乐及多元艺术合作,受邀在世界各地展演、交流自然音乐艺术与文化。
内容简介: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口弦,又称口弦琴、口簧、响篾、吹篾或弹篾等,是一种神奇的古老乐器。虽被称为“口弦”,但它并不是弦乐器,而是一种拨奏体鸣乐器,其声音悦耳动听,犹如声波不停荡漾,又如风声绵绵不绝,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原始气息。
在我们华夏大地上,许多民族文化中都有口弦的踪影,并有自己独特的称呼,如彝族把口弦称为“洪洪”,傈僳族叫“玛哥”,高山族称“嘴琴”,黎族则称之为“口弓”等。 口弦悠悠,情深意长,他们或拨动口弦自然起舞, 以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或男女之间利用口弦弹奏出“悄悄话”,互诉爱慕之意;或用口弦模仿出蜂鸣、鸟语、水流等各种声音,用动听的旋律吟唱着自然诗性……
彝族谚语有云:“口弦虽小,能拨动人的心弦。”本期讲座特别邀请著名音乐人陈志鹏老师开场演奏口弦音乐、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应有勤老师开讲“口弦文化与音乐起源”,重点介绍单片口弦音乐的音阶、调式、调性等萌芽状态的乐理现象,分析各种单片口弦的音阶的谐音组成,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天然律制,让我们一起认识口弦的独特魅力、聆听古老的天籁之音!
最后放个彩蛋:《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艺术展》也即将在无锡博物院展出,展览汇聚世界多国和地区口弦琴实物、音视频和图片等,敬请期待。
讲座参与方式:
本讲座为社会公益性活动,免费对公众开放,线下讲座和线上直播将同步进行。
一、参加线下讲座的观众需提前预约报名。
报名时间:2021年9月16日(周四)15:30至2021年9月17日(周五)16:30
友情提示:报名成功者,请于活动当天入馆后再到服务总台旁的票务机,凭身份证取讲座票。现场取讲座票的前50位观众,在讲座结束后,凭票可兑换精美讲座宣传页1张。疫情防控期间请佩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主动接受安检;未抢到活动名额的朋友,也可凭身份证捡漏取票。
二、线上讲座将在微信视频号、新华云、抖音三大平台同步直播,具体参与方式如下: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无锡博物院”微信视频号
2.通过新华云客户端搜索“无锡博物院”,进入讲座直播间观看
3.通过抖音搜索“无锡博物院”,进入讲座直播间观看
讲座奖励方式:
为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我院将对参加“锡博讲坛”的热心观众实行奖励。
一、参加线下讲座的观众朋友,当天现场取票的观众,在讲座结束后,凭票可兑换精美讲座宣传页1张。
二、参加线上讲座的观众朋友,可凭讲座直播视频截图和本人身份证至无锡博物院总台领取奖品。
领取时间:2021年9月19日至2021年9月26日(周一闭馆除外)。
奖品数量有限,仅限前50名观众,先到先得。
奖品设置:专家亲笔签名的精美讲座宣传页1张,每人限领一张。
注意事项:疫情防控期间,入馆请携带本人身份证取票,出示健康码,配合安检,全程佩戴口罩。
PS:年末,凭一定数量的专家签名讲座宣传页,可至无锡博物院总服务台领取指定精美纪念品一份。
讲座详情请咨询:0510-85727600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无锡博物院所有。